上,糊涂的人多了去了。几丈宽的河本来横渡就能过去,却因为船身笨拙,河中暗流涌动,必须顺游而行数里地,绕上一个半圈才能到达对岸。那绿袍和尚吃了暗亏,为了挽回些颜面,便干起了老本行,他又在这船上讲起了道理,只是这次不是佛法,而是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将随身携带的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等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今怎么会找不到呢?”
和尚讲的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同船的基本都是百姓,没几个读过书,更没几人听过这个故事,听和尚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议论起来,嘲笑那个楚人好生糊涂,船一直在行进,而他的宝剑已经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他又怎能找回他的剑呢!大和尚讲完这个故事,便开始习惯性的讲法,告诫自己的弟子,做人不能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要把眼光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起来,死抱着教条的人终究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
就在大家安静的听这位大和尚讲法,回味着那个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时,船舱角落突然传来一阵哈哈大笑声。众人纷纷转过头去打量,原来是个破衣烂衫的瘸子正坐在地上发笑。这瘸子一副饿殍状,蓬其首,垢其面,但其腹,跛其足,手边放着一个硕大的葫芦,身后靠着一根紫色拐杖,那拐杖看不清是什么做的,整个人卖相实在不怎么讨喜,这会又如发了疯癫一般傻笑,围观的人纷纷远离他,免得惹上什么说不清的麻烦。那个瘸子也不顾及周围人的看法,一会看向李白,一会看向绿袍和尚,一会又低头看向自己的裤裆,疯笑着,眼泪直流,样子着实有些可怖!
那个刚才出言讥讽李白的年轻和尚这会忍不了了,先是茶馆被李白讥讽,上了船又被哑谜戏弄,这会就连个卑贱不堪的叫花子也敢来取笑他们,李白几个人他们惹不起,你个找死的臭瘸子我还惹不起,今天就叫你知道,佛爷也是有火的。当下那年轻和尚大喝一声:
“呔,那个瘸子,你笑甚!”
众人听了这一声佛门金刚吼,只觉得耳膜轰隆,气血沸腾,头昏脑胀,就连呼吸都仿佛被人斩断了一般,当下赶紧收拢身体,战兢兢离那几个和尚远了些。
那个瘸子笑了一会,觉得不好意思,毕竟他也是刚猜透李白那个“光头”的含义。倒不是他心智不够,而是如他这般人物,虽然无奈要以这个皮相行走世间,可平日里结交来往的哪个不是隐士高人,如此斯文扫地的粗陋之言,也亏他聪明,一会会就想明白了。想明白了自然就会发笑,这一发笑就被人误会了,但他毕竟是世外高人,自然不能当面点开这个谜底,虽然自己大笑确有不妥,可那个年轻和尚的呵斥也让他心里不痛快。当下摸着自己的拐杖,站起身子,弓着背抬起头看着那个和尚,回了一句:
“吾自然是笑那些愚蠢可笑之人!”
这话一出口,和尚立刻火更大了,就连李白几人也不由得看向了那个奇特的瘸子。通过那个瘸子的神情,李白知道这个人应该是猜透了自己的谜题,虽然这人外形实在糟糕,但是才思确实敏捷,当下就起了庇护的打算,毕竟此事也是因他而起。
“不知你口中那愚蠢可笑之人乃是何人?”
年轻和尚上前几步,逼近那个瘸子,怒目圆睁,一副降魔金刚的凶相,恶狠狠的质问着眼前的瘸子!
那瘸子却是不慌不忙,他倚在船身上也不起身,不知是腿脚不便还是不屑一顾,就那么无悲无喜的回答道:
“自然是那些嘲笑楚人之人!”
那瘸子语气平和,自然而然。无形中化去了那股金刚凶气,整个船舱上的人纷纷觉得周遭都安宁下来,刚才被那年轻和尚吼得翻涌的气血都平顺了。就连那几个和尚,也是不自觉的没了火气,反而被对方气机牵引着,如同讨教一般问道:
“不知你为何反而要笑那些明白人?”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三岁小娃都明白的生活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已掉落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也不一定能找到。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楚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可从哪里找回来。如此明白的道理,还有哪个明白人想不明白!
船上众人虽然被这个瘸子气机牵引,可头脑还是在线的,楚人思想认识明显不符合客观实际,是非正常的,难道在这位瘸子看来,楚人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