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此处的地理位置,自是十分重要。黑河的第一道支流在这里,也不再像黑河上游那般,死寂无声,而是因为聚散来往行人,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机起来。
穿镇而过的河水,虽是仍然还带着渐淡的墨色,但对于这一带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已是没了什么大碍。而对于过往行人来说,这淡墨的河水,反倒成了增添行程乐趣的所在。故而混元镇,每年都会有不少慕名而来的迁客骚人,他们在镇上盘桓数些时日,引襟游玩,谈天聊地,感慨世事。若是有绝佳兴致,就不妨就地吟歌一首;若是累了,更不妨租一白蓬画船,半醒半梦间,荡于河上,任它来往风波中转已;若是想要更洒脱,就可约三两好友,不是好友也不打紧,能谈得来就行,然后提上几坛子好酒,如此这般且饮且行,或讨论今古华采文章,又或者是抒发胸中酝酿出的得意诗词,大意平生,也无不可呀。
是以混元镇上,各处名人题词甚多,而传下佳作佳话,也是数不胜数。
不过说到混元镇各处各色,还得说说空架起它如此繁华的地方,而这个地方,便是普渡三桥。
普渡三桥,是混元镇上的仅有的三座桥,是它们,沟通起两岸来往人们。这三座桥,各有一个故事,依修筑的年代先后,分别叫作自渡桥,无影桥,广济桥。
自渡桥,建得最早。自渡桥,意为渡人自渡,源起一位来往于混元镇的客商。早先时候,幽州之民,还未开化,通商不便。传闻修筑此桥的那位客商,他少年时随其父亲东去贩卖北海珍珠经商,在此处寻舟渡河,去时身带盘缠甚重,舟至河中,竟沉于底。撑舟之人虽熟悉水性,但河水轻浮,两人之中,却只能救上一个。
很明显,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舟子所救之人,正是那位少年。
舟子淳朴,那少年的父亲尸身,虽然是已被河水卷走,无可寻得,但舟子还是多次下水摸索,将他父亲所带银两,一一摸索了上来,交付于那少年。
少年拜谢舟子,毅然东渡,带着他父亲的遗银,一去便是多年。
许多年后,混元镇突然来了个中年富有客商,自称便是当年的那位少年。富商于河畔拜祭亡父在天之灵,然后便是满镇去找那个当年救他的舟子,以答谢救命之恩。
可惜舟子是没找到,原来,多年过去,当年的那位舟子,已然是去世了。
富商心有凄凄,为纪念舟子侠义之行,自行出资,在混元镇河水上游,修起史上的第一座桥。
桥名自渡,既渡人,也渡人的心灵。
历史上,自渡桥横于这黑水之上,已是记不清渡过了多少人,也曾多次因破损而崩塌,但混元镇上的后人,终还是习惯了它,每每都会集资整修自渡桥,且原名不改。
无影桥,源自中州朝代的一位名臣。
该臣在朝中身居高职,素重名节,封号镇国公。
镇国公一生,公正端平,全心皆在为国为百姓,谋求福祉。他提携后辈,事事亲为,风雨数十年,为朝打下了一片的盛世基业,劳苦功高。百姓有感而谓“镇国镇国公,风不过,浪不起。烛不摇,影无斜”。
百姓哪知,正是这句传言,却是要了镇国公的身家性命。
所谓“决堤容易筑坝难”,镇国公一生创下的基业,在他晚年,却是被几个宫闱小人,溃于一旦。
那晚皇帝半夜而醒,隐约听闻几个太监互相在讨论这句,百姓称赞镇国公的传言,皇帝闻之不悦,不由追问,太监照答之。皇帝大怒,问有何办法证实此言,太监有语“听闻镇国公是身正无斜,风之不动,烛火之下无影,试之便可知分晓”,皇帝应答之。
第二日,皇帝上朝,佯装戏问于镇国公;“听闻国公身正无影,可有此事?”镇国公不知皇上意图,还道是他考验臣子名节,便坦然爽朗答曰:“臣为官数十年,但凡作事,皆有律例可寻,无不公正公平而办,故近无影矣。”
镇国公意指自己官宦一生,点私不藏,不怕有人说什么闲话。哪知皇帝闻言是当了真,令将镇国公拉入暗室,点烛验影。可叹镇国公,他本就一介凡人而已,本就无丝毫超凡之处,身影又往何处藏?
暗室之中,如豆烛火之下,镇国公黑色影子毕现。皇帝观之,当即就翻了脸面,言镇国公是自夸取宠,当众欺瞒圣上,不顾朝上全臣之劝,当场下令,将镇国公押了下去,凌迟处了斩!并同时下令,全国百姓,不可私下设道场灵牌位纪念镇国公,凡被抓住犯此者,可当场,杀、无、赦!
可叹镇国公为国为民,竟落得如此下场!
早年混元镇,曾有一狼藉书生,过桥有诗“鸟翔穹苍空消痕,人过黑河水没影”之句。镇国公枉死消息传到混元镇,当地百姓在愤恨小人奸诈,谴责皇帝昏庸之余,为纪念镇国公那句“故近无影矣”的镇国之言,纷纷出资,在河水下游,集而成桥。
桥名无影,既符合人过此桥,黑色倒影映于黑水之上,无可分辨之景,又暗寓意镇国公的“无影”切实之言。
普渡第三桥,名为广济,意指广济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