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于书房中,林惜风听圭文讲授宗内修道之法。天下道门千万,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分为五行之术。青风宗领袖道门,其道以《三清真经》为主,又在千年传承中演化出五行术法之外各类杂学:练器,丹鼎,起卜问卦,风水等。三清境下,共分九层。
“现在你已达凝力入体的第一层境界,这里有关于土系的一些道藏典籍及修炼之法。你拿回去好好参看。”
林惜风收起《三清真经》执第子礼后,慢慢退出书房。
回到住处,林惜风翻开《三清真经》,首先浏览其中纲线,对其大至有了一个了解。《三清真经》之中并无运转真元,画符颂咒之术,只是教人如何沟通天地,凝聚真远之术。
而所谓的三清九境就是根据凝聚真元的积累情况而定的。
再看圭文所给的《三清杂经》里面内容包罗万象,丹鼎,练器,风水,五行,两仪,起卜问卦,风水之说,所有与道术相关的,都包涵其中。
想到还有几个月的岁考,林惜风决定先从杂经中选取一项,作为三清真经的辅修之术。丹鼎,卦象,练器之术或要求修炼时间太长,或材料难备,林惜风最终选定符印之术。
此后,每日早晨,林惜风前往厚土殿接受传功长老的指导,与宁文涵三人时而交淡,私下里对宋亦枫,张歆航更显亲近。因宁文涵平日话语不多,时间亦多用在丹鼎之术上。
其间,圭文亦见了林惜风几次,交代峰内传功长老,让其满足林惜风的一切要求。
晚间回去,林惜风则修炼三清真经,采月华,通五行,凝真元。
一晚,林惜风心中无因悸动,他走出所居庭院,缓步走向后山。
后山处有块天然飞石,临崖而出,方向正对那悬于半空之中的水月峰。每于夜半无眠之时,林惜风都是坐于此飞石上,望向那云雾中半隐半现的水月峰。
夜风飒飒,卷起落叶片片,亦把林惜风的思绪吹向水月峰。只因那里有他的牵挂,他在这里的唯一相熟之人。
每于此时,林惜风的精神才真正放松。脑中没有了如影随形的三真真经,亦记不起那晦涩难懂的符印刻划之术。
眼神茫然的望向雾隐雾现的水月峰,不知心中的她是否亦在月下,是否亦在不可触摸处,在内心紧记着对方的脸庞。盘膝坐于飞石之上,林惜风觉得眼前之雾慢慢幻化成心中所念之人,那如烟的脸庞,在空中悄然对其一笑。
那一笑,如子夜花开,皓若皎月。
伸手去轻拂烟雾幻化的紫烟,眼前的轻烟薄雾又复原状,在夜风的吹拂下,缓缓流动。
两行清泪,划过林惜风的脸庞。
起身,平日沉默寡言的林惜风仰天长啸,声如龙吟,直冲星斗。啸声中有平日压抑的本性,有对父母双亲的思念,有对紫烟的情深。清啸不断,惊起林间一群飞鸟。
林惜风突然觉得眉心处刺痛,平日里积累于此处的精元此时如决堤大江,向全身各处奔涌而去,经脉在此精元的冲击,如要断裂。
身体疼痛如刀剑加身,林惜风心中却有止不住的欣喜。按照三清真经所言,真元流贯全身是晋阶的迹像。只要忍过真元煅体的过程,境界自然提升。
林惜风双手大张,如展翅欲飞的雄鹰,向着不知化成那颗星辰的父母,用啸声告诉他们自己的进步。
就在真元煅体渐渐结束时,林惜风胸前所带家传护身珠突然大亮。光华渐渐扩大,光团把林惜风包裹其间。林惜风这时才第一次在清醒时看到护身珠,噬灵,被激活。
噬灵所化光团犹如一个黑洞,不断吸取周围浓郁的天地灵气。片片宿鸟惊飞,声声兽吼响于林间。
林惜风的眼前,那本用肉眼不可视的五行原力,此时竟然渐渐化雾。灵雾越聚越多,围在光团周围,却不得而进。如清晨之露,灵雾一点一点竟然凝聚成滴滴液体。
正于厅内秉书夜书的紫微真人突感周围灵力被抽取一空。大惊失色下,他右手掐诀计算,凝重的脸庞渐渐有了喜色。
圭文早于其它四峰峰主感到天地灵力的异象。他卜卦之术不精,于是飞身观星台,精元过目,发现远处林惜风的异状。右手虚空抓物,体内飞于一柄飞剑,剑吟阵阵,浮于空中。圭文足踏虚空,飘然而落于飞剑之上。
飞剑空中化为流光,行至林惜风所在树周围。他布下法阵,让空中的其它四系原力转化为土系原力,帮林惜风进一步加快灵力的吸取速度。
其它四峰峰主看到圭文的作为,心中冷哼,却不得不感叹厚土峰中兴的可能。
待所有灵气转化液,噬灵所发的光团亦渐渐消退。缩小的光团,携着那液化的滴滴灵力,攸然飞入林惜风的眉间。
林惜风紧团的双眼此时张开,两道光芒从眼中突射而出,击在周围的石块之上,石块竟然如
天雷入体,轰然声中竟成飞灰,随风飘散。
林惜风看到眼前之景,心中惊诧莫名。他内视身体,知道已经晋级;运转真元,亦毫无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