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在安平村,我们没有花一分钱,还吃了,喝了,拿了。
大家听得笑了,德仁说:你们两个,一唱一和,双簧演得真好。一个说辘轳把能擀面,一个说好窍道;一个说瞎子能写字,一个说亲眼见……
王晓美噗嗤一声笑了:张老师真会讽刺人,你在农村呆的时间长,把你学的俏皮话一股脑儿倒出来吧。
室主任跟着笑了几声,然后收起笑容,一脸严肃地宣布:现在开始学习,先读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然后讨论。
于是,主任咳嗽两声,清理一下喉咙,然后一字一句,声音铿锵地宣读文件。文件读完,主任开始讲话:这两年,对于包产到户的问题争议很大,今年5月邓老同志讲话,肯定了包产到户的村庄,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我们参观的两个村子,包产到户步子很大,确实是走在前面了。而且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完成得快捷迅速,干脆利落,比农业社的时候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大家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包产到户究竟好不好,看实践,看效果呗。
王晓美带头发言:主任的话我同意,通过这次参观访问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农业社的时候,给集体干活,人们越干越没劲了。包产到户以后,人们给自己干活,越干越有劲,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
蔣鸿轩自然是帮助王晓美阐述观点的:我也有同感,一个制度好不好,一个政策好不好,当然是要看它能不能调动起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了。包产到户既然能够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当然是一项好政策。
这时候,有个叫李江斌的老师发言了:我有不同的看法,好像现在集体主义吃不开了,个人主义反而占了上风。不管怎么样,我们总不能反对集体主义、鼓吹个人主义吧?
李江斌的发言无异于给热烈的讨论泼了一盆冷水,人们想反驳的时候,又被“反对集体主义、鼓吹个人主义”的大帽子吓住了,一时之间,会场上变得鸦雀无声了。室主任也为刚刚调动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受挫而尴尬,可是李江斌的发言也是一家之言,作为一个领导,他反而不好说什么。会议冷场了,大家你看看我,我望望你,都不愿意和李江斌对垒。德仁鉴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更不愿意介入会议的争论,他默默地低着头,可是主任偏偏点了他的名:张德仁同志,你在农村呆的时间长,情况更熟悉一些,谈谈你的看法。
德仁心头一震,哎呀,这个主任就是厉害,哪个巷子有狗,就打发我到哪个巷子去。我要不发言,必然惹他不痛快,而且显出自己无能,没有水平。罢罢罢,硬着头皮发言吧,人家能当主任,自己当不了主任,区别大概就在这里。德仁望了望李江斌,一脸严肃,一身正气,昂然端坐,仿佛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是为集体主义唱赞歌的英雄。德仁自然知道,这个人在室里并不是处处为集体着想的先进人物,他的发言不过是披着集体主义的外衣吓唬人罢了,他在特殊时期中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那一套,人们还记忆犹新。德仁想了又想,一个“豁出去了”的念头,给他的发言带来了勇气:同志们的发言都很好,使我们对包产到户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李江斌老师的发言,使我们的政治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就是用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事物的正确与错误。
听到德仁的发言,李江斌有一点洋洋得意的神情,他心里暗暗想道:张德仁啊,任你能言巧辩,看你如何闯过这一关?
德仁继续说下去:其实,农业社和包产到户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并不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别。譬如,在农业社里,爱社如家的人,思想上迸发出集体主义的光辉。而只顾抓工分、磨洋工的人,正是一些个人主义利欲熏心的人。在包产到户的村子,我听说农民都是自觉自愿地把好粮食交公粮、卖购粮的,农民的心里时刻想着国家,这正是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
在德仁发言的过程中,李江斌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后来便满脸通红。德仁发言结束,大家一齐鼓掌,李江斌愣了一下,跟着也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