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武侠修真>大剑> 【评点本123】三章 看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评点本123】三章 看剑(5 / 6)

当人意识到不对称已经形成,并且想要调整时,需要精细着自己,利用意识和动作微调身体,令偏生偏长的肌肉复原归位,或是调动不常用的肌肉强壮起来,这需要极大的毅力,

因为偏差源于习惯,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改变习惯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有些是浅移默化、不知不觉,要发现已然不易,何况去改,

而且人的注意力又时常散于身外,不能够时时安静地观照,

武者为练打法互换就要先做到完全对称,须得从日常生活做起,每时每刻神不离身,一咀一嚼,一动一静,都要在神识控制范围之内,保持身体高度的平衡,道门讲守一,佛门讲观自在,都是在修这个神,换言之就是修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但这东西练时容易常时难,静时容易动时难,人可以做出通天事业,在日常生活中想把心安在腔子里,别说一天,就是一时一刻也不容易,何况佛道两家只修“神不离位”,还不修“对称平衡”,

肌肉尚可以通过煅练调节,但骨骼调节起来极难,偏差大一点的,再怎么集中精神也是白费功夫,所以武师教徒弟,要先看“根骨”如何,根骨好,是指先天对称性好,很多人不知就里,把“根骨奇佳”当场面话挂在嘴边,就说成了泛泛之谈,【娴墨:武术忽悠人的多,一点小事也神神秘秘,这有什么,舞蹈班挑学生也都看骨头,模特更不用说了,骨架是大前提,弹钢琴的有几个是短粗指头,】

武功是素质和技巧的合体,练习越多人便越强,但是,一天中人要吃饭喝水做事,真正练功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功夫就像烧一会儿歇一会儿的壶,水有热度,总是不开,要是一个人能练到左右打法可以互换,说明此人不单在练功时,而且在日常中也能做到注意力完全高度集中,时时刻刻协调身心,不曾有过一时的懈怠,相当于火力不断地烧水,这个功夫实在太大了,

功夫大,差距就大,而且时间愈长愈明显,打个比方:同样活十年,你可能还在烧温吞水,人家却早已在炼钢了,,

正因为懂这道理,所以听了郭书荣华这一句话,楚原和姬野平才这么惊讶,同时也才明白游老为什么会败在他手上,那绝对不是年龄问题,

很多东厂干事们也是此刻才明白,为何当初曹老大与督公同吃同住,仍然杀不了他,

此时此刻,只有一个人的脸上还有笑容,

这笑容也依旧如孩子般天真,

萧今拾月,

“打法互换……”他叨念着问:“谁教你的。”

郭书荣华:“练成的人才能教,你觉得谁能教我。”

萧今拾月没了声音,

练成打法互换并且显世为人所知者,倒有一位:天山养志塾第十二任总塾长,,林若斯,可那是二百多年前的事了,百剑盟草创之时,五岳聚英,四海汇剑,蔚为壮观,当时有人盛赞“古有林若斯,今有韦天姿,天姿真独傲,谁见有斯时。”,一句话却把韦老盟主惊下座来,连说自己这点微末本事,哪敢和林老剑客相提并论,

人们自然都说当得起,但也知韦老决非夸张,

林若斯一生未练武功,却成就了绝世武功,此事古来少有,

武功有两条路,学练走的是继承之路,然而选择继承者,脚下有可能是巨人的肩,也有可能是驼子的背,

成就武功还有一条路,就是不练武功,

不练武功,练什么,

练知己,

古人之所以能够创拳,是因为那个时候很少娱乐,所以能有时间静下心来观察生活、体察自我,后世少有宗师,不是人变了,是心乱了,

一拳打来,常人都会本能性地闪避,但往往不够利索,在柴上划一道线,斧头下去,偏偏就劈它不准,这就是身体自控力差,仿佛一枝“不整齐军”,大帅下令,士卒不听使唤,换言之,便是不知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自己,是武功的初基,更是高境,仿佛楼梯,踩的步步都是台阶,体会全在脚底,走过来却发现已在云端了,人体四肢躯干都一样,所以知己便能知彼,不练武功,直接去感知自己、认识自己,进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自己,反而等于抓住了核心,

左右打法互换,是知己功夫到了家,武功只是它的副产品,和这种人比武,等于螳螂误以车轮为敌,其实车只是工具,而人的路在前方,视野里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常思豪在武功理论方面较为薄弱,之所以也会明白这些,是因为他知道,桩功的目的之一就是体察自我,就是找对称平衡,宝福老人一上来就直指核心,给了自己真正的东西,当懂了桩是求什么之后,自己几乎就没再练过,时间也不允许,但就只是在行走坐卧中带着些“拳意桩意”,已经让自己在动手的场合里多数能应付得过去,而这种带着拳意生活的状态,在世人看来,真的算不上是在练武,【娴墨:那也是不练之练,不能说是彻底不练,是心里有了,和开车一样,学会了再开时,车就是自己,指哪走哪,不是学开车时不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