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爷是大清文化人(清穿三爷)> 26十三、面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6十三、面君(2 / 3)

却是把刚才那一段话都揭了过去。

“噶尔丹狼子野心,人人得而诛之,汗阿玛的处置方略十分英明,儿子并无异议。”

“兵非善事,此前三藩之乱、荡平台湾皆是连年征战,于民力多有消耗,东北与罗刹国纷争亦非一日两日之事,东北新满洲诸部早生疲惫,若两线用兵,于民生息不利。”

“汗阿玛说的是,所以这与罗刹国的事情,还是要在谈判桌上解决的。只不过,”胤祉抬头看向康熙道,“儿子认为,与罗刹国的谈判,我大清万不可轻易退让,否则罗刹人一旦得了便宜,必然贼心不死,从此东北遗患无穷。”

“罗刹人生性狡诈,如今更是千般万般拖延谈判,若不退让,恐拖延日久。”

“他们现在有余力拖,不过是仗着汗阿玛对他们宽宏大量,若我们想不让他们拖,他们自然就拖不得。”胤祉顿了一下,对康熙叩首道,“儿子斗胆,请汗阿玛向东北增兵。”

“增兵?”康熙眉头刚是一抖,突然瞥见刚直起身来的胤祉脸上带着的狡黠笑意,心里顿时明白了过来,于是挑眉道,“罗刹毕竟是外邦,如此行事,有失大国气度。”

胤祉微不可见地一撇嘴,又道,“依儿子看,臣服于我大清或是于我大清交好的,才叫外邦;罗刹这样的,叫做外敌。既然他们侵扰我领土、残害我边民,又是败军之师、丧家之犬,汗阿玛何须给他们脸面?而且就算给了,他们怕也不知,只当我们傻呢。儿子听说康熙九年罗刹使节进京,汗阿玛对他们百般礼遇,可之后结果,这二十来年下来,汗阿玛还不清楚?”

话音落地,殿内又是一阵寂静无声。康熙半垂着头,用手指点着案几,沉思不语。胤祉这会儿腿早跪得没了知觉,他也没心思去管,就直挺挺地竖着身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康熙——他能想出来的他都讲了,最后怎么决断,还得看眼前这个男人。胤祉心里只能祈祷,他能比书上写的再英明那么一点儿,千万别在这个时候犯了什么“仁德圣君”的毛病,白白送了土地给那群狼心狗肺的东西。

半晌,康熙才抬了眼,凝视着胤祉问道,“你这些,都是什么时候想的。”

“回汗阿玛的话,实是儿子之前听了太子二哥对安排罗刹使臣一事的通秉,才突然想到了这些。”

康熙心中暗道一句果然,脸上却愈发不见神色,“听到也就罢了……胤祉,你不守规矩,巧言心机,妄议国政,你真就没想过朕会惩治于你?”

“自然想过。可儿子身上流着天家血脉,吃用皆是民脂民膏,所读都圣贤教诲,儿子没有任何理由对家国难事无动于衷。”胤祉说着,突觉不知何处而来的感伤竟让他眼眶中略有湿润,他连忙低头,狠狠眨了眨眼睛,然后抬起头,一错不错地盯着康熙,铿锵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康熙反复念了两遍,忽然又道,“你幼时曾与老祖宗说‘此生念想,不过护所亲所爱一生顺遂’,而今却变了么?”

“自是没变。只是儿子自六岁起进上书房就读,蒙汗阿玛亲自教导写字,又得特敕每旬入文渊阁借书十册,经年苦读,已非当日懵懂孩童。儿子如今懂了,骨肉小家固然该爱,但儿子身为大清子民,这万里河山的大家,儿子也应时时记挂心中。如今有强人侵我田地,杀我同胞,儿子若是无动于衷,还有何脸面谈什么‘此生念想’!”胤祉说到这里,郑重地对康熙叩首道,“儿子自知行事不当,甘愿领罚。只恳请汗阿玛对罗刹之事多加思量!”

“放肆!”康熙放下手中茶盏,轻喝一声,“国之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哪儿有你凭借几分书生意气便妄加议论的余地。”见胤祉虽然低伏在地,脊背却挺得笔直,康熙嘴角突然闪过一丝笑意,口中却严厉道,“何况你那点儿计谋,浅薄可笑,真不知道你这些年读史都读哪里去了。去把《三国志》给朕抄上一百二十遍,好好治治你那颗榆木脑袋!”

——《三国志》?

胤祉只觉得脑中飞快地闪过了些什么,可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听见康熙又道,“怎么,嫌朕罚得太轻?”

“不是……儿子谢汗阿玛。”胤祉下意识地答了一句,然后才反应过来谈判的事儿康熙还没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不由得大急,连忙抬头道,“可汗阿玛……”

“朕自有决断,下去吧。”康熙阴沉了脸色,摆手道。见胤祉脸上还有迟疑,康熙立刻虎目一竖,厉声道,“还不走?”

“儿子……告退。”看康熙这幅样子,胤祉也不敢再问——谁知道老爷子会不会有逆反心理——应声起身,胤祉有些灰头土脸的退出了殿外去。

康熙看着胤祉背影消失在门外,然后重新提起笔来,继续批阅奏折。没过一会儿,就听见殿门口传来些悉悉索索的声音。他头也没抬,只淡淡问道,“人走了?”

“回皇上,走了。”出现在殿门口的正是大太监梁九功,他圆滚滚的脸上正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只是奴才看着,三阿哥出乾清门的时候,似乎趔趄了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