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重生孝懿仁皇后之涅凤> 63第六十章 扬我国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3第六十章 扬我国威(2 / 4)

婧瑶穿越的那年,正是二十二岁,原本是普通人大学毕业的年纪,但她,其实已经读完了博士课程。她十六岁就瞒过了父母,偷偷跑回了中国,报考了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学生。后来更是师从全国有名的脑外科专家,六年时间便完成了八年的学业,而且已经有了两年的实践经验。冒着被家庭抛弃的风险,她在中国的医学界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似乎又扯远了,让我们把话题拉回来。这回康熙并没有在犹豫,而是接下了婧瑶的“奏折”,拿去跟大臣们商议去了。

婧瑶的计划做得很详细,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大清目前的状况,包括那份经济建设的计划书。她从来不知道原来在这方面自己也这么行,或许当年父母一直不肯让她从医就是因为看到了她在经济领域的天赋?谁知道呢。

经过两年打磨的大臣们对于康熙时不时抛出的一份份奇怪的奏折已经几乎可以免疫了。但是当他们看到其中对于八旗的改革,尤其是重农重商的时候,还是有人接受不了,跳了出来。

满臣反对,自然是损害了他们身为旗人的利益;汉臣反对,则是因为士农工商,商人最末的传统思想。

即便康熙只招了几个大学士和领侍卫内大臣,可以说都是亲信,但是整个殿里,只有寥寥几个人还站着,包括佟家兄弟两个。这样的场面,还是让康熙动摇了。

一时头脑发热之后冷静下来的康熙也意识到了,八旗制度是大清立国之本,若是轻易改变,怕是于国有碍。不过如果找现在这样的事态发展下去,婧瑶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必然会出现,到时候又该如何解决?打开国门,尤其是重新开通丝绸之路,这一路上涉及的与蒙古、回疆、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轻易可以解决的。

所以在午门表演之后,康熙最后还是决定,先将学校一事弄起来。

不过怎样,至少先把教育搞上去了,其他的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婧瑶一边安慰着自己,一边忙着继续编写手上的教材。在全国开办学校,首先至少要覆盖每个省,那么即便是全能型的老师,也需要二十几个。婧瑶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导出这个二十几个人来。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好在康熙为她准备的教师候选人都是一些跟神父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人,不然婧瑶想着怕是穷其一生也只能为大清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了。不过现在也几乎差不多了,又要教皇子,又要教未来的老师,另外还得和上书房的那些老人家们时不时的来个切磋。不过这也算是一个进步,几乎相当于现代的文理科的碰撞,每次和老人家们的辩论都能让她获得些新的想法。当然其实可以的话,她更想到朝堂上和那些老古董们辩论一番,或者直接打开他们的头盖骨修理一下,好让改革可以进行得更加顺利。

为了制造武器,婧瑶发现军事力量是所有掌权者的追求,炼铁厂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工厂在北京城外建立起来。当然,有婧瑶在绝对不会让工厂的大烟囱毁了北京的空气。这时候的婧瑶深切的体会到了先知的好处,可以在很多时候避免后续出现的更多的麻烦,即使现在所花的成本会大一些——不过这跟她无关,反正她只负责提意见,自然由康熙去实现。

大清要发展,能源和重工业是不能缺少的,这两样也应该是大清的擅长。在保证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婧瑶发现有些事情在封建社会进行更加容易,因为只要君主一声令下,不影响到百姓的生存,那么几乎就不会受到阻碍。

西方的君主受制于贵族,大清的皇帝受制于八旗。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但是即便是多尔衮时期包括后来清朝末期,八旗从未试图把皇帝拉下马或者说把他的权利架空。在中国,帝王是比利益更加神圣和重要的存在。

所有的事情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切都很顺利。

然而,在这一年的万寿节上,几分国书让康熙自新年以来一直很好的心情顿时阴沉了几分。

法兰西、大不列颠、比利时、葡萄牙,这四个国家同时上书请求派使臣到大清来参观学习。

要真说起来,这事儿看着挺不错的,正是扬大清国威的好时候,但是这时间,太凑巧了。而且,当初那些传教士来的时候,可没有什么国书,只说是来传教的,走到哪里算哪里。现在这么看来,这背后的动机,可不单纯。而且康熙虽然对西洋的东西还算感兴趣,但是对于窥视着大清的西洋各国可是一点好印象都没有。这个时候来,摆明了就是要来看看那个汽车还有突然出现的工厂。

不过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美德还有大清作为一个大国的气魄,并且在婧瑶的一番解释之下,康熙还是应允了。

十月份的时候,大清迎来了一个庞大的船队,将近两百人的使臣团队在澳门——葡萄牙人在大清的根据地,首次登陆。然后由朝廷派遣出的迎接团队,用新造成的丝毫不比他们来时所坐的轮船逊色的“天佑一号”轮船,将来访使臣经由水路接到了天津渡口,再换乘汽车,陆路进京。

这一路是康熙设计已久的,把轮船和汽车首先给他们看了,也算是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