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灯结
在我的老家唐门镇,有个关于看青的传说,这么多年下来,现在已经鲜有人知了。
大概在七八十年前,如果你在一个村子野外走夜路,四周围黑漆漆的,倘若你发现有一盏灯笼在远处走,那就是遇到了看青的人。这时候你可以走到他跟前,向他讨碗水喝,问问路啥的。
这些人一般都是些穷苦的农民,心地儿都很朴实。看你风尘仆仆疲惫不堪,有时还会把自己的黑面饼子分给你充充饥。
不过若是没看见灯笼在动,而是远远望见它在耕地里兀自泛着青幽幽的光,却丝毫不动的时候,是万万不能过去的,因为这是有人在请灯。
若这时候过去,除了会坏了人家的规矩不说,最重要的是贸然走近那青光灯笼,可能会倒大霉。若万一碰上个什么,湿一裤裆是轻的,一口气儿倒不上来整出毛病,甚至丢了小命的也曾有发生过。
现在当然都碰不见了,我也只是小时候听爷爷跟我说过。
上了大学以后,我的空闲时间多了起来,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就是跟宿舍的几个哥们瞎吹。
由于我是农村来的,从小就听家里老人,尤其是我爷爷,说些早年间的奇事儿怪事儿,我把这些吹出来,给那几个城里来的舍友们听上了瘾。以至于到了最后,每天晚上只要人一全,就把灯一关,缩在被窝里吼喊起来:“远哥,来来,讲一段儿。”
“对对,上次就没讲完,今晚说啥也得让我听完才能睡觉!”
“哎呀,赶紧的吧兄弟,贼喜欢听你吹了,老带劲了!”
“还想听故事啊?”我往床头的墙壁上一靠,打个哈欠说:“我都没故事了咋讲?连双鱼玉佩啥的给你们当故事讲了,我哪来那么多货。”
“不是那啥,昨晚不讲了个崔黑子养蛇么,还没说完,接着讲。”这是我一哥们,叫李辉,让他这么一提,其他几个也都跟着闹将起来。
“我得个乖哎,你要是能跟哥几个拉到半夜,明儿中午我请鸭腿饭!俩腿儿!”
“就是就是,快点的吧,那谁的洗脚水,快点儿倒了去,耽误事儿呢么这不是!”
“得,既然哥几个都想听,那咱就接着讲一段,”我裹好被子,开始没边儿没沿儿地吹起来:“其实那崔黑子啊,就是心眼儿太贪.......”
我讲的大部分都是从爷爷那听来的,这些故事我打小就听,早就没什么新鲜感,最让我挂心的,还是爷爷说的那个看青的往事,因为后来我知道了,那竟然都是是真实存在过的。
看青本来的意思,是夜里看守青黄不熟的庄稼,以防被野兽祸害,导致欠收。
很多人都知道,早年间,农村里可没有这么多的电器机械,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最好的家电就是那种电池型的老手电筒,更多的是出门点个灯笼,提在手里照明,后来有了风灯,但用的也不多,一般小户人家图省钱,平时夜里根本就不见亮子。而看青的人,按他们的规矩,只能点灯笼,而且还是那种青色的灯笼,不能用别的照明工具。
村民平日就在黄土地里刨口饭吃,但是庄稼地里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被些獾猪,野狸,黄皮子之类的祸害一大片,着实叫庄稼人心疼不已。荒野里的野物也很多,我小时候在麦地里就经常看到远处飞跑的野兔。家里收玉米时,我爷爷还曾给我捉到过灰灰的小野兔给我养着玩。
那年头,寻常人家日子穷苦,若在加上兄弟姐妹们多,粮食收成不好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所以,能多收个一石半袋的粮食就是很值得庆幸的事了。于是,人们便会在庄稼半熟的时候雇人夜里去田地看守庄稼,几茬人下来,看青就有了些专门的人,看青的行当就形成了。
看青虽然是个苦力活,不光半夜里不能睡觉,一个人提着个灯笼在野外来回晃悠,而且周围黑漆漆的,只有自己手上这点光亮儿。
有月亮地儿还好,要是赶上个没月亮的月初月末,没准儿不小心绊一个跟头就能趴在不知谁家的坟头儿上,要是再听见那夜猫子的叫声,简直就让人头皮发麻,毛骨悚然,胆小的一准儿吓得叫娘,单是想想就觉得这不是人干的活儿。但为了混个裹腹,也必须得有人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看青的行当干的久了,就有了自己的行规,也有了自己的一脉体系。不知道在哪一代,也不知道是何人有一次在看青的行当里偶然窥得一些玄机,不晓得用了什么手段,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月,从一个揭不开锅的农民,半年下来就成了村里的首富。
据说是一次半夜子时,这人在看青过程中歪打正着,遇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然后他就发达了,谁也不知道他究竟碰见了什么奇遇。但那人经过自己留心,多次尝试,竟知道了其中的一些法门,而且传给了自己的后人。
经过几代人的完善,一套完整的看青门道儿,就在口耳相传中保存下来。不过后来灵不灵就不知道了,也没再听说有人又试过,而且那个家族最后一个经历过放灯的人临死前不仅留下了全部的青灯秘术,还曾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