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郭威为等候陈抟老祖醒来,乃在华山莲花峰研习《心相篇》,效果如何,暂且不提。却说这后晋太祖皇帝石敬瑭为寻传国玉玺下诏天下,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奇效”。可没想到,过了数月,竟毫无进展。虽然期间相关奏折如雪片飞来,也有不少人携玉进献,可不是子虚乌有,就是以假作真。刚开始,听到相关信息,石敬瑭也兴奋异常,有关奏折,皆用心御览,对其中线索,皆派心腹前去调查;献玉之人,皆待若上宾,对所携之玉,皆亲自甄别。然后来假情报越来越多,献玉之人越来越众,石敬瑭费力劳神,却一无所获,久而久之,以致他心灰意冷,寝食不安,无心国事。后晋天福二年即公元937年三月,遂命大儿子楚王石重信监国,命养子齐王石重贵监军,自己则携带小儿子寿王石重义闭关练炁修道,养性练功,精研祖传的《灵石神掌》,意欲从中窥得开启力藏、激发石家血脉的其他办法。
这《灵石神掌》乃秦末高士、石家先祖黄石公悟道所创,共有六招,分别叫做击石生火、碎石化土、削石断木、触石如水、点石成金、炼石补天。此掌法虽说只有六招,但每一招皆分胆、脾、肾、肝、肺、心六重,每一重内含五行相生相克之妙,故变化无穷,威力无比。当年黄石公以此败尽天下英雄、名传至今自不必提,就说石敬瑭之父石绍雍,虽只练到第四招“触石如水”“肾”的境界,却也成功跻身天下一流高手之列,在李克用、李存勖手下屡立战功,成为后唐名将。而石敬瑭也是凭借练至第四招“肺”的境界的实力,才当上河东节度使,继而能起兵造反、开国称帝的。
灵石神掌极是厉害,却也极为难练。自创立以来,除黄石公外,尽管石家英雄辈出,却再没有人全部练成过,像石敬瑭这样能练至第四招第五重的,已算是凤毛麟角了。石敬瑭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就,并非他比其先人聪明,只是他从小立志完成家族使命,日日勤练钻研,下的功夫非其他人可比,自然成就也较他人高一些。这一点,他是有自知之明的,私下常常叹息自己悟性有限,此生怕是难以如愿以偿,为此在想方设法完成使命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家族使命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就是他的小儿子石重义。
石重义,年方十九,五岁时便显露出武学天分,六岁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开始练习灵石神掌,十岁便已练成第一招,十六岁便已练成第二招,如今已练至第三招,武功修为,放眼天下,在同辈人中,怕是难逢对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于练炁修道和五行之术皆有研究,于练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常常让石敬瑭耳目一新,故石敬瑭愈加器重,练功之时,也将他带在身边。
这一日夜晚,后晋皇宫后院的练功房中,灯烛通明,一位中年男子朝南而坐,正在念书,身旁一位年轻人,持剑而立。只听见中年男子念道:“盘古创世,齿骨变石;女娲造人,水土成骨。骨变石,因道失也;水成骨,因道行也。石水之间,并无二致,取乎眼而决于心……。”此人正是石敬瑭,旁边站立的乃是石重义。
石重义听父亲诵完,正要说话,但见石敬瑭仰天苦思,便不敢打扰。石敬瑭思考良久,不得其要,又反复念了数遍“取乎眼而决于心。”
石重义忍不住好奇问道:“父皇,您这几日天天念诵‘灵石神掌’第四招第六重‘心’的心法总纲,可是在苦思其中精奥?”
石敬瑭道:“不错。为父数年前,就已经练至此招的第五重,可是这第六重,不管为父如何用心苦练,始终毫无进展,真是叫人苦恼。”
石重义道:“练功之要,心静第一。之前父皇日理万机,忧心天下,效果自然不如人意,如今父亲闭关修炼,远离世俗缠扰,定会立竿见影的。”
石敬瑭道:“你之所言,不无道理,只是这第六重的口诀‘取乎眼而决于心’一句,为父苦思许久,终究不知奥妙所在。”
石重义道:“父皇,这些天儿臣跟随父皇,日日研习掌法秘笈,耳濡目染,获益匪浅,对‘取乎眼而决于心’也有所感悟,还请父皇指正。”
石敬瑭喜道:“你年纪轻轻,就已练至第三招,这是天赋异禀所致,有什么感悟,快说出来听听。”
石重义道:“儿臣以为,‘取乎眼而决于心’这八字口诀,其实是在说一个字。”
石敬瑭一怔,问道:“一个字,一个什么字?”
石重义笑道:“父皇不妨猜猜看。”
石敬瑭思考片刻,道:“你说的是不是‘心’字?”
石重义摇了摇头,道:“非也。”
石敬瑭道:“难道是‘道’字?”
石重义道:“非也。”
石敬瑭道:“不是‘心’,也不是‘道’,那是什么字?”
石重义笑道:“是一个‘信’字。”
石敬瑭疑惑道:“信?”
石重义道:“不错,取乎眼而决于心。儿臣以为,这句口诀要旨是眼见为虚,心信为实。”
石敬瑭道:“什么意思?”
石重义道:“万物皆以炁生、以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