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石重贵、石重义、刘知远、郭威等人在壶口瀑布被胡青夜、张从宾、范廷光打成重伤,在柳如一的掩护下,在赵匡胤的协助下,连夜逃离壶口镇,在一客栈惶惶呆了一宿。次日天明,郭威建议道:“此刻大家身受重伤,不能承受奔波之苦,此地离华阴县较近,不如前去华山见我师父陈抟老祖,有他这活神仙在,即使青龙来了,也奈何咱们不得,诸位以为如何?”
赵匡胤、赵普本来此行就是前往华山,自是一口赞成。石重义内伤已好,得知传国玉玺现身,魔头青龙现世,心中着急将此情况报告石敬瑭,乃与石重贵商量,有如此理由,石重贵自是不能拒绝,加上惦念冯云,也有意速回洛阳,只是看见刘知远受伤甚重,不知可否。听石重义说自有安排,乃点头同意,两人便拱手道:“诸位,我等有要事在身,不能随往,就此告辞。”众人拱手还礼。
石重义又走至赵匡胤、赵普身前,道:“兄弟本名叫石重义,不叫石守信,乃是大晋皇子,非有意隐瞒,乃为行走江湖方便,还请两位兄弟谅解。”
赵匡胤道:“兄弟出身高贵,武功卓绝,我们俩眼拙了。如今兄弟身受重伤,独自北去,定要多加珍重。”赵普在一旁附和。
石重义乃走到刘知远身前,道:“这位刘知远大哥乃是朝廷重臣,此刻他身受重伤,不能与我等同回洛阳,还望兄弟能将其带去华山,多加照顾。”
赵匡胤道:“兄弟尽管放心。”
石重贵便和刘知远叮嘱几句,与石重义、冯蒙正要离开,看到一旁的李重美,不禁停住了脚步。按理说他应斩草除根,然刚才搀扶之恩,让他心生犹豫,心道:“罢了,罢了,既然他已出家为僧,就让他去吧。”石重义看见这一幕,明白石重贵的心思,他幼时和李重美一块长大,儿时的真挚感情终究没被国恨家仇所完全泯灭,便走到李重美身前道:“重美,世事无常,往事如梦,事已至此,希望你多加珍重,咱们后会有期。”
李重美合十道:“阿弥陀佛。王霸之业已成空,遁入释门心向佛,无常则顺变,如梦则性空。魔头重生,世事多艰,也愿施主保重。”
石重义见他说话蕴含佛理,忧心世人,道他已放下家国深仇,潜心向佛,便不再多说,合十还礼,转身和石重贵、冯蒙离开了。
李重美见石重义等已离开,想起行悟大师临终之言,便也告辞,携着如空,前往江州黄龙寺。郭威并不认识他,然见他眉宇之间,似有愁苦,便问道:“小师傅何往?”
李重美淡淡道:“南下投寺,西去求佛。”
郭威见他似乎不愿透露行踪,便道:“小师傅一路走好。”赵匡胤到是非常理解他,一路被人追杀,传国玉玺被抢,能如此淡定,已是难得,心生敬意。便道:“襄阳城外,有一谷隐寺,那有一得道高僧。小师傅若有意,可以投那去,就说是赵匡胤的好友,方丈肯定会收留你们的。”
李重美道:“施主有心了,告辞。”说着便和如空走了。
一行十人,就剩下郭威、柴守仪、赵匡胤、赵普、刘知远五人了。此时郭威内伤稍有好转,便把小红马让给刘知远一个骑,自己不听劝告,强支身体,在柴守仪的搀扶下,领着众人前往华山。刘知远很是感动,心道,这人武功高强,对我有救命之恩,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报答他。而赵匡胤见到小红马,便想起柳如一,不知道他怎么样了,这么久还没赶上来,是不是出事了,心中一阵担心。
中午时分,众人来至华山脚下。因华山险峻,马不能走,刘知远只好下马步行,赵匡胤见他攀登极为困难,便道:“刘大哥,我背你吧。”
赵普忙道:“匡兄弟,你身受重伤,华山如此高险,你如何背得动?”
赵匡胤道:“不碍事,我能行。”
赵普道:“还是我来吧。”
赵匡胤道:“我看你自己能爬上去就很不容易。”
的确,赵普作为一介书生,攀登华山,确实吃力,刚才只不过是不忍心赵匡胤背而说的客气之言,今被赵匡胤点破,便不再逞强,道:“匡兄弟,那你自己注意点,走一段歇一段,别动了伤口了。”
赵匡胤道:“知道了。”
赵匡胤说完就要前去背刘知远,刘知远听见刚才二赵对话,哪里肯同意,连连婉言推辞。赵匡胤知他是不好意思,乃强行将他背起,刘知远自己实在是攀爬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已经在赵匡胤身上,也就不再挣扎。然心中的内疚和感动,是郭威救他性命之时,都不曾有过的。后来他建立后汉,重用郭威,宠爱赵匡胤,这险峻山路才是他真正的情感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此刻,赵匡胤已背上了北宋天下。
一个时辰之后,五人终于到达华山北峰绝顶之上的云台观,张君宝精通《心相篇》,其下卷《相篇》中的含有《辨色》一掌,自然能察言观色,他见众人脸色,知道皆受了重伤,忙让众人在石凳上坐下,叫赵京娘进入观中告知陈抟老祖。不一会儿,一位老人走了出来,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是陈抟。
众人慌忙站起,郭威施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