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我是《环球日报》的记者,我叫丁雅。请问,您是出于何种考虑,而决定资助这次‘异星文明探索计划’的呢?”
“现在已经是32世纪了,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国家的形式早已成为历史,人与人之间已经基本消除了因为民族国籍文化等差异造成的隔阂。记者小姐,您认为,我们人类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呢?”
“去太空播撒文明?”
“没错。你的想法没错,但你的说法太过傲慢了。”
“抱歉,林先生。我不是很明白您的意思。”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们地球文明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了,也确实是这样。但我们去太空探索,是为了找到其他文明,并与之交流。你主观上就认定,我们是文明的播撒者,会不会傲慢了些?”
“但事实是,经过上千年的探索,我们在能力所及的区域都已经安置了探测器,仍旧没有找到外星文明存在的证据。这是不是可以说明,至少是在我们可以观测的范围内,不存在其他的外星文明,又或者是远比我们要低级呢?”
“你说的没错。这千年以来,我们一直想要证明我们不是宇宙中的唯一。但随着我们的文明发展程度越高,找到其他文明的希望也越来越小。已经有一些人,开始觉得我们可以成为神,去创造另一个文明。这种傲慢是很危险的,一旦这种思想变成了行动,人类文明的覆灭,也就在所难免了。”
“那跟这个项目有什么关系呢?”记者很不解。
“还记得30年前,我们收到了一个来自外星球的信息吧?”
“当时我还没出生,不过后来查资料了解过。说是信号源就在地球,所以否定了外星文明的可能性。”记者答道。
“是的,当时的解释是这样的。不过,这段信息经过解码,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串计算机编码。是我们几百年前仍在使用的一种老旧的编码格式,解析出来,这串编码就是一张照片。”
“难道是当年的信息穿越时间到了现代?”
“不排除这种可能。不过照片上的老人,跟我爷爷现在的样子很像。照片上还有个小孩,既不是我爸爸,也不是我,更不可能是我儿子。我儿子今年才2岁,而照片上那孩子至少10岁了。背景里的一些建筑,也是在我们地球上找不到原型的。”
“那这就很有意思了。也就是说,可能存在另一个世界,又或者是亚层空间,只是在这个宇宙中的地理位置离我们很近,却不在同一个空间中。我这样说,对吗?”记者饶有兴致地猜想起来。
“不只是很近,是完全重合的。只不过,是周期性的重合。根据这30年对信号源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信号强弱程度呈抛物线变化。30年前,我们刚收到信号的时候,还很微弱。但在随后的20年里,信号一直在加强,10年前达到了顶峰,而后又开始衰弱。我们猜测,这段信号可能还能维持10年。而在最近,我们发这个信号的通道不是单向的。”
“也就是说,剩下的十年里,我们还有机会向那个世界回信?”
“是的。不过,我们也只是猜测,这个世界会周期性的与地球重合,但尚未测算出准确的周期。所以,这十年,对于我们来说很关键。”
“所以才有了‘异星文明探索计划’是吗?”
“可以这样理解。我爷爷一直坚信,地球人不会是宇宙中孤独的唯一,也绝不会成为神。我们只是宇宙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外星文明探索的志愿者,在一次飞行事故中不幸去世了。”
“对真理的探索,常常伴随着牺牲。您的父亲,是为科学献身,是一名真正的英雄。”
“是的,作为英雄的儿子,我很自豪。所以,这个项目的发起者,尼古拉斯博士找到我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听说,作为该项目的最大投资方,您执意要求亲自参与,要成为地球的信使是吗?”
“是的,这是件很光荣的事情,我要亲自带去和平的问候,架起两个世界沟通的桥梁。照片上的人与我们无异,所以,我相信,我们之间是可以沟通理解的。”
“好的,林先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祝您一路顺风,凯旋而归。”
“多谢,借你吉言。”
杰克·林(Jake_Lin),中文名林哲,35岁,4年前从祖父手里接下公司,是林氏集团总裁,旗下公司涉及多个行业,坐拥亿万资产,热衷探险与科研,经常资助各类科研项目。妻子艾米莉亚·林(Emilia_Lin)是其大学同学,现有一子,2岁。林家三代人都致力于对外星文明的探索,爷爷扶持了许多学者,父亲则为了信念而献身,而到了林哲这代,终于要有结果了。
实验中心设立在了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巨石阵附近。该区域的感应最为强烈,非常适合打开信号通道。早有古人猜测巨石阵可能是远古人类与外星文明进行通讯的设施,而直到现在,人们才发现了它真正的作用。
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