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三国之辉煌时代> 第110章 、七国割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章 、七国割据(1 / 2)

第一百一十章、七国割据

第二日,曹操再寿阳宫战袁术首级祭天。而后令孙策取丹阳郡、豫章郡;刘表取庐江郡,同时曹操将南阳郡的许多县城归还刘表;曹操占领九江郡。俘虏袁术军十六万,挑选精壮七万人,刘表虽是太大,选了三万。曹操选了两万,孙策选了一万,最后一万送给了张绣。刘表以张绣为南阳太守;孙策以周瑜为豫章太守,柴桑练兵,经过王焕之事,江东军都憋着劲训练;这里面不得不说一个人物,皇叔刘备。昔日进攻寿春南门,刘备最后攻进来,引兵五千,俘虏袁术军万余,但是次数藏于城外密林。平定淮南之后,刘备进谏曹操说:九江郡经过袁术的祸害之后,人口锐减,使得原本富庶之地变得如此不堪,如今要整治淮南,首先是人口之事,愿令手下五千兵马,前往山越屯聚之地,俘虏山越人口,教以汉化,充斥在九江郡。曹操认为有理,于是刘资为九江太守,令刘备屯兵九江郡负责山越人口之事。

建安二年九末,曹操攻占寿春,袁术授首,仲国灭亡。

曹操回到许都,少了一件事,就是向天子请功封赏,因为天子没了。曹操回来之后,听闻荀彧在自己称魏公以后,伤心失望,居然没死,背叛了自己,前往幽州投靠了徐瑞,还做了燕国的司徒,这样曹操心里很是不爽。召见荀攸前来,荀攸知道此事,因为荀彧曾有书信而来,荀攸拜道:“彧与攸,乃颍川荀家同族近亲,本是叔侄,然年龄相仿。虽从小一块长大,但是所师所学皆不相同,叔父文若主修文政,而我主修兵法谋略;我俩不是一路之人,叔父文若自幼便心忠汉室,钻了牛角尖,即是我劝说也是无用。如今投靠燕国,我也是意外,但是我绝不会引叔父在燕国,就心慈手软。我荀攸此生忠于明公,绝不做背主之人,文若之事,我窃以为不耻。”

曹操也是故意试探一下,“我知公达之心!必不负我!只是有些郁闷而已。”

许攸进谏:“明公,如今汉室无存,天下诸侯俨然成为了昔日诸侯割据之明朗局势。昔日徐瑞进位燕王,乃是天下最高的爵位。他日两方开战,檄文上怕是会落下口实。臣请明公,进位魏王!”

“此时暂且不提,好了,没事,你回去吧!”曹操假意而辞。

第二日,荀攸与郭嘉、董昭、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文武商议,一同于大殿之上,跪请曹操进位魏王,曹操厉声呵斥:说汉帝丧事未必,心中常思汉室之恩,如何敢自封魏王。

又过了十余人,百官又跪,连殿外的侍卫也一同下跪,请曹操进位魏王,曹操垂泪而辞。

又一月,魏公府外,万余百姓,齐跪门前,肯定曹操进位魏王,若不答应便不起身,曹操无奈,长揖拜谢。三日后,曹操王都于许都,以许都皇宫为魏王宫,正是昭告天下进位魏王。

其实,魏公与魏王,对曹操个人而言都是一样的,都是魏国国主。昔日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国主,爵位也是不一样。有齐王、魏王、楚王,三个王,比如齐宣王、楚怀王;秦国称公,比如秦孝公;燕国、赵国、韩国则是候,比如韩哀候。最初都是候,所以才说诸侯。实力强一点的,就进位称公,再大一点的,就成王。称王是实力的象征,起初实力不济,称候,后来不也是成王了,比如赵武灵王,燕昭王、秦惠王。而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也称祖龙。

从公到王的区别在于:国公的生活器具、服饰、行辕车帐、文书命令,是不能绣龙纹的,而作为王就可以,只是不能绣五爪金龙罢了;国公的妻子称呼上是夫人,而王的妻子称呼则是王后,妾都是王妃;国公的儿子,叫少国公,王的儿子,成为小王爷或者王世子;再细化一点,国公的帽子为发簪羽冠,而王的帽子前后挂上玉帘便是帝冠了。国公不能封属下侯爵,王爷可以封属下侯爵。

建安二年十一月初,曹操自封魏王。采用新历法大魏立法,年号新治,是为新治元年。大赏麾下文武诸臣,三军将士,设三公九卿,御史台;封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征镇安平四将军。还是曹操麾下的文武收益最大。依照汉室的旧历,建立起更为标准的朝堂社稷。曹操发布招贤令,招揽各方人才,亦模仿徐瑞惟才是举。但是察举制依然是魏国官方的正式为官渠道,曹操没办法舍弃贵族,模仿不来,但是又不忍寒门人才的流失,故而两者并用,轻重有别,诸人也不反对,而后曹操改革税法:

第一,推行屯田制,扩大税基,减低税赋,保境安民。

颁布《屯田令》,规定:“持官牛者,官得6分,百姓得4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看起来很沉重,相比较而言,则是减轻了。东汉末年,连年征战,出现了“用无长主,民无常居”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物品都被征用以做战争的物资,在这种情况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