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魏无忌统帅魏国军队与春申君统帅的楚军会合,打败了多年来所向披靡的秦军,挽救了赵国,赵国国脉得以再延续30年。立下奇功的信陵君不但没有获得为国争光的荣誉,反而从此失去衣锦还乡回归魏国的机会,他为赵国所做的一切,都是背着他的哥哥、当今魏国君主魏安釐王干的。信陵君上演了一出历史上广为传诵的精彩大剧——“窃符救赵”,这剧本故事就个人来说是惊人义举,对国家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叛国背君。
信陵君之所以豁出一切,既是为了亲情,也是出于义气。他的姐姐嫁给了赵国的平原君,他不能置姐姐于邯郸危城中不顾,为此说服魏安釐王出兵救赵。他与安釐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说的话还管用,安釐王决定派魏国大将晋鄙统率10万大军救赵。但是魏王的兄弟情谊敌不过国家利益。当秦昭襄王听说魏军出动,立即派使者正告魏王,如果他敢于救赵,秦军灭赵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魏国。秦王这是在吓唬人,他要真有把握很快攻下邯郸,也没有必要给魏王送出这一纸书信——秦国一向是以拳头说话的。但是安釐王马上给吓住了,忘记了秦国攻打六国从来都不会先礼后兵,想打谁就打谁,无需事先警告。安釐王随即传令晋鄙停止进军,暂时驻扎在魏国边境邺城。安釐王有如意小算盘,认为不进不退这一招最高明:如果邯郸失守,他不至于得罪秦国;如果秦国攻城不利,他可以落井下石,从秦军背后插上一刀,捡个大便宜,坐收渔翁之利。
安釐王的高招对信陵君来说可是急死人的笨招,赵国雪片般的求援信使他心急如焚,特别是平原君的亲笔信使他无地自容。平原君为了挽救国家,不但毁家纾难,而且亲自出访远在南方的楚国,争取楚王出兵救赵。平原君动用了一切可用资源,包括人脉。他揪住信陵君不放,在信中提醒信陵君,即使不从两国关系和两人交情考虑,也得顾及自己姐姐的命运,言下之意是挑明信陵君不救赵就是无情无义,就是小人一个。
战国时代的四大公子都是以扶危济困、仗义行善出名,他们重视个人声誉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信陵君无法接受亲人和朋友在危难时自己无所作为,于是一遍遍去找安釐王,但是安釐王决心已定,他不会为了满足信陵君而冒险与秦军开战。在安釐王眼里,他的这位弟弟虽然聪明能干,也尊敬他这位王兄,但是培植私人势力太厉害,关系网之广超过了他这位堂堂魏国国君。安釐王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与信陵君一起在宫中玩博弈游戏,突然接到探报说赵王带领大队人马来到魏国边境,这使安釐王大吃一惊:赵国这是什么企图?难道想对魏国动武?没想到信陵君轻轻松松地说这是赵王在打猎,硬是拉着王兄继续游戏。安釐王狐疑不定,心思早就不在游戏上。随后的探报确认,赵王确实是在打猎,别无他图。这个消息使安釐王的吃惊程度甚至超过了刚才对赵王动态的担心,他的弟弟难道是掐指会算的神仙?怎么如此料事如神!面对王兄的疑问,信陵君漫不经心地说,他在赵王身边安插有线人,赵王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信陵君说者无心,安釐王听者有意,觉得他这个弟弟太可怕了,党羽遍布各国诸侯,能量之大有可能动摇国本。从此安釐王不敢对信陵君委以重任,只将他当作出谋划策的军师。这次援赵抗秦,安釐王也同样决心自己抓主意,不被信陵君左右。
陷入绝望的信陵君束手无策,眼看自己无法向姐姐和姐夫作出交代,情急之下他竟然也像那个在秦军围困下走投无路的赵括一样选择拼命。信陵君纠集了门下宾客家丁,拼凑了100多辆车子,打算开赴邯郸去攻打秦军。这明明是以羊群去攻击狼群,绝对有去无回,但是这位名重一时的贵公子实在想不出什么其他办法了。
幸亏信陵君在上路前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侯羸,是看守大梁城门的一个老头,信陵君和他的交情很深。按信陵君对侯羸的了解,这个人虽然来历不明,但肯定不是普通的看门人,估计原来是江湖中有势力的黑道人物,可能因为犯法等原因逃来魏国,隐姓埋名做了个看门人。信陵君知道自己此去生还希望渺茫,决定向侯羸辞行,既有朋友惜别之意,实际上潜意识中信陵君也想听听侯羸有什么高见,能助他一臂之力。信陵君深知侯羸胸有韬略,足智多谋,见识非常人可比。
信陵君绝没料到的是侯羸听了他的打算后,对这样的“壮举”反应非常冷淡,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公子努力吧,老夫年纪大了,恕我不能奉陪公子一起上路。”
大失所望的信陵君离开侯羸后心里堵得慌,那个别扭劲真是没法说。他对侯羸的礼敬程度异乎寻常,无以复加。信陵君还记得,当初他听闻侯羸有本事,就亲自驾驶马车到侯羸家里接他回自己府邸,准备大排筵席将侯羸奉为上宾。侯羸对这位新交的贵公子不但毫不谦让,大模大样上了马车安坐主位,中途还让信陵君停下车子,去找一个屠夫朋友在街边闲聊。信陵君出行前呼后拥,从来是别人为他让道,何曾那么有失身份,在街头恭候别人?但是信陵君富有阅历,知道侯羸这样做必有企图,所以非常耐心地伫立在马车旁,和颜悦色地等候侯羸。过了好一会侯羸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