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秦汉戮> 第274章 袭高阙二出定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4章 袭高阙二出定襄(1 / 3)

匈奴在此后的连续两年依然是老样子,经常问候汉朝的边境线,在元朔三年把代郡太守给杀了。

卫司令的前三次胜利虽然让朝野上下找回了尊严,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获得了不小的土地,但是,对匈奴的实际伤害并不大。

所以,在元朔五年(前124年),刘彻忍无可忍,再一次下令卫青出击匈奴,而这一次同样获得了胜利。这一次战役战利品也颇为丰盛,除了战俘五千,牲畜百万,而且俘获了匈奴右贤稗王等数十位高级官员。虽然如此,匈奴的主力却还是幸运地逃脱了。

这一战过后,刘彻将卫青封为大将军,成了军中最高的统帅。

到目前为止,卫青取胜就如家常便饭,他的每一次出击,都能凯旋而归。

人们对他的胜利也习以为常,不过,在他第五次出征时,还是有了意外的收获。

元朔六年(前123年)春,二月,卫青第五次出征,与前几次出征相比,卫青更加的成熟,他的声望极高,可以全权号令所有军队,但很明显,当胜利来得太容易时,他已经少了些许激情与豪迈。

只不过,在这次出征中,出现了一个意外,这次意外几乎摧毁了匈奴人的心脏,而制造这次意外的人却仅仅只有十八岁。

他是卫青的外甥,叫霍去病。

站在跟随卫青出征的将领间,霍去病多少显得稚气未脱,这也难怪他,毕竟他只有十八岁,虽然他已是第二次随舅父出征,不过前次在刘彻的三令五申下被严格保护起来了,说不上有什么实战经验。

此次出征,他的身边几乎聚集了当时最能打的精锐,翕侯赵信,合骑侯公孙敖,太仆公孙贺,卫尉苏建,郎中令李广,左内史李沮,他们被分别任命为前,中,右,后,强弩将军。

他们齐聚卫青的帐下,听候卫青的调遣,为的是能打一场以往不能相比的大胜仗。

在众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中间,霍去病就像一颗豆芽菜,没用任何光芒,只有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魁梧壮硕的身材能让人印象深刻。

霍去病与舅父卫青一样,父亲都是有妇之夫,霍去病的父亲是平阳公主封邑内一个小吏,母亲卫少儿,她是卫青的二姐。

霍去病和舅父卫青从小都缺乏父爱,可相比之下,霍去病比卫青却幸运许多,卫青是从小苦过来的,霍去病则不同,从他记事起,卫家就已经如日中天,开始权倾天下。

除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更让人羡慕的是,霍去病从小就获得了刘彻的喜爱,这当然与刘彻迟迟无子有关,但不可否认,霍去病的机灵与早慧足以赢得大人们的喜爱,因此,霍去病获得了最好的教育。

我始终认为,教育一般能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增长才干,对于天才,自身的领悟力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对于领悟力平庸的人,哪怕是从早学到晚,也不见得能有多大长进。

在这点上,霍去病无疑是很好的说明,刘彻曾经打算要派人教他孙,吴兵法,小小年纪的霍去病却语惊四座,“打仗要看重方略,不必学古代兵法。”(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在信奉条条框框的人眼里,霍去病此等言论无疑是对先贤的辱没和大逆不道,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皇上刘彻同样天赋非凡,有着旷古绝今的气魄。

刘彻欣赏卫青的坚忍与卓越,但卫青显然不是与他同一路人,卫青沉默寡言,过于谨慎,他用兵如神,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大多数时候,他这个皇上问一句,他回答一句,君臣之间,总像有那么一道隔阂。而霍去病则不同,他从霍去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可以把霍去病当儿子,也可以当同志,他们可以无话不谈,不存在任何芥蒂。

这在孤家寡人刘彻心里,自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愫。刘彻希望霍去病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作为皇上,他不能带兵杀敌,然而他比任何人都更痛恨匈奴,他希望霍去病能成为他的一双手,在遥远的战场为他杀敌立功。

霍去病的年少时代,正是舅父卫青崭露头角并成为大将军的时候,这位少年的眼中,耳中,俯仰听闻的是舅父的英雄事迹。

刘彻的期望,舅父的事迹双重影响之下,霍去病早早地在心中确立了效命疆场,击败匈奴的志向,为了这个志向,他勤练各种格斗技术,领悟用兵打仗之道。

作为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能有“打仗得看当时情势,不能读古代兵法”的见解实属罕见,更为罕见的是,小小年纪的他,身材魁梧,各种军旅技能极其出色。

有了这些,只能说霍去病有了上阵杀敌的资本,他或许能够成为出色的将军,可是,要成为旷古绝今的名将,有这些却远远不够。

名将,都是从战场上拼出来的。

霍去病就这么新鲜出炉了,至于是骡子是马,战场是最好的证明。

元朔六年的出击,卫青为此作了充足的准备,为了不至于在草原,大漠中迷路,特地找来了曾经出使西域各国,身陷匈奴多年的张骞带路,张骞大名,相信各位是如雷贯耳,不过,此时此刻,我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