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战必败望风而逃的旧例,下意识人认为石义坚劝自己离开韶关之后,必定也会随之率军弃城而逃。
身上那股书生清高意气,和文臣崇尚忠贞的风骨激荡之下,苏朋当即开口怒斥道:“身为朝廷一军主将,未得军令就想擅自弃城而逃,石指挥使可曾想过,若军中人人如此,我大宋莫说来日中兴,只怕连国祚也难以保全。本官身为韶关知府,身负朝廷守土牧民重托,即便手无缚鸡之力,也宁愿与城偕存,决不做贪生怕死遗臭天下之事。“
在苏朋的怒斥中,石义坚先是愣了一下,明白了苏朋之意后,却并没有动怒,反而极郑重的对着苏朋抱拳行了一个军礼。
“苏知府拳拳为国之心,以身殉国之意,石某钦佩万分。只是如今朝廷早已革新祖制,文武分治,各司其职。守境御敌乃是我等这些军中粗汉之责,如今韶关百姓皆已撤离,苏知府又何必将大好头颅枉自丢在这韶关城内。即便明日韶关有失,可韶关百姓犹存,苏知府难道就此将百姓们抛下不管了吗?”
明白自己错会了石义坚之意,羞愧的满面通红躬身致歉之际,石义坚却豁达的笑着说道:“苏知府不必如此,如今我大宋上有明君良相,下有忠贞贤臣,将来必有卷土重来收复韶关之时。到那时,还望苏知府不忘今日之志,为朝廷抚境安民,积蓄国力,那石某即使明日战死于韶关城内,也死而无憾了。”
子夜时分,在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半是劝解半是强迫的情形下,苏朋双眼通红的带着城内余下的文吏和百姓民壮悄悄从韶关出逃,沿着北江水道连夜撤往番禺城西侧的清远城。
苏朋离城之际,石义坚主动递给他一封亲笔具名的书信。信中将韶关知府苏朋提前撤离韶关的所有原因和责任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并将御林卫指挥使的官凭印信交给苏朋为证。
徒步行走在漆黑的夜里,摸着怀中的书信和御林卫指挥使石义坚的官印,大宋咸淳八年进士出身,如今的正五品文官,韶关知府苏朋,仰天长叹泪满衣襟,第一次对一位武将,生出了发自心底的浓浓感佩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