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初露锋芒(8)
第二天的下午,旅游观光的小许和沈博士回到酒店里,沈博士特意到周海明的房间里表示谢意顺便谈谈他此行的感受。左右无事,老陆他们要到晚上才会赶到,有这么长一段闲暇时光,周海明也乐得听这位博士说说他的见闻。
说起这一路的见闻,博士就变得眉飞色舞起来,特别是对开伯尔山口那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赞不绝口,他说他作为一个地质学家,对自然界中那些独特的地质现象有着天生的兴趣,特别是象开伯尔山口这种地质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区,更是对地质学家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博士从他的本行说到人文经济的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无意间说出来一个观点,让周海明心里泛起波澜。博士说:这一地区在世界历史上遭受外敌入侵最为惨烈的地区,没有之一,历史上欧亚大陆强盛的王朝和帝国几乎都曾想染指这里,最后都在这里折戟沉沙,就连当今的“两霸”苏联和美国,都没抗住所谓“世界之岛”的诱惑,最终也都没能如愿以偿。博士认为正是频繁的外敌入侵打断了当地社会政治结构演化的进程,使原始的传统部落社会结构更加趋于保守和极端,加上伊斯兰文化的极端排他性,外力对他们施加影响几乎不可能,唯一有可能方法就是用经济的力量,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成功的先例还是很多的。
周海明听了博士这一席话,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送走博士以后,他一个人坐在房间里的沙发上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当时向上面提出的利益捆绑的策略,其实是有缺陷的,所谋求的和平与合作的基础是暂时的、不牢靠的。博士一席话让他从认识上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此前他一直没怎么放在心上的几个字跃然而出:“命运共同体”,这个时候,周海明才觉得高层在国际场合强推“命运共同体”慨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从谋求改变现行国家间关系的战略高度来考量的,想到这里,他对即将展开的会面有了新的想法。
老陆赶到白沙瓦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他们一行六个人,另外还有两个中矿公司的人,他们从车上卸下来两个大铁皮箱子,经过酒店大堂的时候引来无数惊异的目光。周海明见到那两个大箱子也有些惊讶,当着外人他不方便问,老陆用手作了一个飞行的手势,他才明白老陆带了两台无人机。周海明很满意,虽然这种小型无人机无法加载武器,但是有了它至少可以避免被人打埋伏,以老陆和他带来的特种兵的身手,正面交战别的不说,自保是没有问题的。
周海明将老陆带到自己的房间,老陆把自己的计划详细地跟周海明讲述了一遍,这个计划是老陆与老豹子老杨一起策划的,周海明也看不出什么毛病,只是叮嘱他路上注意安全。
“雪鸮会在开伯尔山口等你,进入阿富汗境内以后他负责给你们提供武器。”
“太好了,有了武器更不用担心什么了。”老陆伸直双手做了一个伸展动作“明天还赶路,没事我这就休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周海明送走了老陆他们就开始为今天的会面做准备,他已经接到中间人的通知,会面在今天上午进行,对方会派人来酒店接他们。周海明昨晚考虑了半宿,觉得先期的会谈博士没有必要参加,本身这次会面是高度机密,会谈内容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等到会谈有了进展,涉及到经济领域合作这一块,博士再以我方专家的身份出面效果反而会更好。
十点多一点,来接他们的人已经等候在酒店大堂里,迎接他们的人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青人,穿着很普通的灰白色的长袍,满脸的胡须修剪的整整齐齐,与其他来来往往的本地人没有什么不同,唯一有点与众不同的是,这个青年很廋、简直是太廋了,宽大的长袍穿在他身上就象挂在旗杆上的一面旗。
看见周海明和小许一出现,青年就主动迎了上来,很礼貌的用英语打招呼,确认是他要找的人后将两人领到酒店前坪,那里停靠着一辆看不出年代的丰田牌小车和一辆更加破旧的丰田牌皮卡,年青人引导周海明与小许上了小车,自己返身钻进破旧的皮卡,两台车很快开出了酒店。
车辆在街道上行驶了一阵后,开始钻起小巷来,周海明不动声色,白沙瓦大街小巷对他来说太熟悉了,他知道车子要去的地方肯定是城南郊区。果然,车子钻过几个小巷后,两旁的建筑越来越稀疏,没过多久,车子就在一栋有两层小楼的独立院落前停了下来。司机按了几声喇叭,两扇紧闭的铁门缓缓打开,开门的是一个满脸络腮胡、肩挎AK74U短突击步枪的中年壮汉。此情此景周海明突然联想到美国人击毙本。拉登的场景,两个院落何其相似。
车子在小院子里停下来后,从屋子里走出了一群人,大多是头上盘着缠头、蓄着雪白山羊胡须、穿着深色长袍的老人,在这群人中间一个头发胡须剃的很短,戴一副黑框眼镜,在长袍外面还罩了一件灰色西装的中年人很惹人注意。
主客双方履行了一套程式化的礼仪后,周海明两人被迎进了小楼里面。周海明注意到,其他人要么说的是普什图语,要么说的是乌尔都语,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