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鬼从天降> 第一回 穿山甲洞内收徒 沧田鼠有了师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回 穿山甲洞内收徒 沧田鼠有了师弟(2 / 2)

有时刻牢记老祖宗的丰功伟绩,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自己干的大事发扬光大。正向哪一位哲人提出的那样:站在前人的肩上,更能成为伟人。穿山甲也就把这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当成炫耀的资本,因而也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新来者必须熟悉这一行的历史,熟悉到必须能讲出来。

“那我就讲一下洛阳铲的由来吧!”南四喜清了清嗓子,提高了自己的声音,接着说了下去。

“洛阳铲的产生纯属偶然,一个在洛阳邙山马坡村居住的姓李的小伙子,从小就以盗墓为生,也就是咱们说的‘吃黑饭’。这小伙子生性聪明伶俐,好动脑筋,肯钻研。在民国十二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他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县城去赶集。”南四喜说到这里,嗓子有些痒,“咳,咳!”地干咳了几声,看到穿山甲的石棺材前有十几栋子矿泉水,便指了指询问到:“能否来一瓶?”

穿山甲点了点头,南四喜高兴地上前拿了一瓶矿泉水,“咕咚,咕咚!”地灌了几口,又接着说了下去。

“他来到集市上,见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备卖煎包子。便上前搭讪,向对方打着招呼。就在这时,小伙子看到对方正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地下只戳了几下,就从地上的小坑里带出不少土。这一下子触发了小伙子的灵感:如果把这铲再加工一下,用在自己的黑活里,这家伙比铁锨省事,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可以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他于是找了张纸,贴着铲,画出了一张大图样,回家后找人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于是得到了推广。”

南四喜说的口干舌燥,一仰脖将半瓶矿泉水灌了下去。

“你可知道发明洛阳铲的小伙子是谁吗?”沧田鼠在一旁说了话。

南四喜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那是我师傅的爷爷!”沧田鼠有些趾高气扬,说话的声音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升高了几个分贝。

穿山甲此时早已是忘乎所以,只是在爷爷的丰功伟绩面前有些飘飘然。他相信了一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他坚信自己继承了爷爷的优秀基因,成了这一带的知名人物,“我知足,我骄傲!”穿山甲一时高兴,对南四喜说:“过山车,你既然看得起我,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从今天起,你就是沧田鼠的师弟!”

“谢谢师傅!”南四喜跪在穿山甲面前连磕三个响头。

南四喜磕完头站了起来,来到沧田鼠面前一抱拳,说:“师兄在上,受小弟一拜!”南四喜连说带鞠躬。

沧田鼠上前架住了南四喜,嬉皮笑脸地说:“师弟,别客气!从今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沧田鼠又转向穿山甲,说:“师傅,你和师伯聊着,我领着‘过山车’熟悉一下环境。”穿山甲点了点头,沧田鼠便领着南四喜在洞里转悠。

他们来到一堆钢管前止住了脚步,沧田鼠介绍说:“这是师傅最近研究的成果。”

“这不是一堆的钢管吗,有啥特别之处?”南四喜从地上捡起了一节钢管,不解地问。

“差也,这是新一代的探铲!两边都带有丝口。”沧田鼠显得十分骄傲,好像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沧田鼠讲开了他师傅的发明。

穿山甲在一次盗墓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带着探铲,快来到目的地时,看到有可疑人在蹲守,他赶快将探铲放到一个收烂货的车上,躲过了那几个蹲守人。收烂货的问穿山甲要了一百块钱,穿山甲也很爽快的给了他,穿山甲和沧田鼠从一个古墓中,挖出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铜壶和一把青铜剑,便赶快离开了那座古墓。没想到的是,那座古墓的主人竟然是那个收烂货的祖坟。这些是他们事后才知道的,这也算一还一报吧。

但此事过后,穿山甲和沧田鼠深感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般的洛阳铲必须被淘汰。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现在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两种。

沧田鼠又给南四喜介绍挖墓经验:

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挖汉墓时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就是标志。

南四喜听着竖起了大拇指,高兴地说:“师哥果然是师哥,就是见多识广,小弟十分佩服。”“哎,我这些要和师傅比起来,那可是九牛一毛啊。”沧田鼠摇着那颗没几根头发的脑袋。南四喜跟在沧田鼠身后,在洞内转了起来。

这正是:

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自家作孽欲免罪不在烧香。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