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这张至顺道长常年在山中隐修,多年不曾下山,后来在九十岁高龄之时,感叹当时道门式微,岁说有任法融道长等在哪里支持,但却怎么也比不上这佛门在华夏的影响力,因此这张至顺道长已九十高龄再度出山,开始在全国传法宏道,甚至到了华夏周边国家如暹罗等国家传道,发展了众多的信众,这道门的声势才为之一振。
而在这一次的传道活动结束之后,这张至顺道长推去一切的荣誉,又返回这琼省玉蟾宫中静修,不在涉足世间,当年周宇外出求道之时曾经到过这琼省玉蟾宫,周宇本想着也求见这一位道门宿老请他讲解道法,讨教自己在修行当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却被这张至顺道长已闭关为由回绝了,不过却赠送给了周宇一本有张至顺道长亲手抄录的一本《南华经》作为纪念。
当年这周宇无法得见这张至顺道长的风采,一直引以为憾事,不想这长春观居然有这么大的面子,居然把这一位十余年不曾出山的道门元老请来了,这周宇到时候一定要前去拜见,就当这周宇正想着这一些事情的时候,原本因为这张至顺道长显露出《太阴宝鉴》修为而为之一暗的在长春观上方涌动的神光精气又再度起了变化。
就见得在这院子的一个角落,猛的腾起一团浓郁到极至的紫色云霞,这紫色的云霞好像是流水一般,在腾空之后,猛的散开,一下就布满了这大半个天空,和那一轮明月分庭抗礼,这紫色云霞好似潮水一般上下翻滚,变化无方,这定睛看去,在这紫色云霞之中,还有阴阳二气流转,玄奥非常。
那周宇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华山派的拿手本事《紫霞神功》,而且还是将这《紫霞神功》练到了极点,又进而精修这更进一层的《太虚无极功》才能够在这漫天紫霞当中转化阴阳二气的本事,这在华山派中有如此功力的这只有华山派中的宿老,号称华夏道门第一坤道的全真道传戒监戒大师曹祥贞道长曹祥贞。
说起来这华山派和全真教的关系有一些奇怪,这现在的华山派乃是当年的全真七子之一的广宁子郝大通所开创的,可以说这华山派乃是全真教的一个分支,这华山派乃是源自于全真教,但是这全真教的祖师王重阳也算是华山派弟子,为什么这么说,就要从一位道门奇人,华山的开山祖陈抟老祖说起。
陈抟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均取自《庄子》首篇《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而陈抟名或与《老子》、《管子》亦有关,《老子》第十章云:“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管子?内业》云:“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赐号希夷先生,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羽化于宋太宗端拱二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那陈抟释《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学,而且十分推崇《无极图》,并指导和完善道教内丹哲理,不仅使自己率先成为“天下睡功第一”,而且把秘而不传的内丹学说公开化、社会化,功在千秋。陈抟摈弃外丹,注重内丹。陈抟最初隐居于九室岩。陈抟后来移居于“五龙观侧”,在此精演《周易》,剖析微理。有天晚上,陈抟秉烛夜读《周易》,夜深人静时,山中有五位白发老叟向陈抟居处走来,见陈抟施礼道:
“久闻先生对《周易》研究造诣很深,今晚我等五人特慕名而来听先生讲经,请予赐教。”
陈抟见五老求学心切,愿意与之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便取《周易》在手,把深奥的易学玄机演绎得深入浅出、层次分明。从此五位老人每天晚上都按时一同前来听经,陈抟同五老切磋易理,甚是相契。时间长了,陈抟见这五位老人,龙眉皓发,相貌古怪,不是凡人,陈抟揣想:这五龙观侧之所在,山路崎岖,上下艰险,他们为何身轻如飞,来无影去无踪?他不禁心生疑窦,问道:
“请问五位老者,你们都是家住何处,敢问尊姓大名”?五老说:“我等都是五龙观附近日月池中的龙也”陈抟见五位老者,个个须发皆白,面若红玉,动若仙童,便问五龙有何养生健身之术,五龙笑曰:“我等修炼的是蛰龙法。”
于是五老便将“蛰龙法”即内丹睡功法传授给了陈抟。刘道明《武当山总真集》载:“陈抟诵易于五龙观侧,感五气龙君授之蛰龙法”。蛰龙法就是仿效小龙(即蛇)、地龙(即蚯蚓)之类的动物,每到入冬、天气转冷季节,有蛰而不食、休眠的习性。析其原理,都是服气辟谷所致,将其中奥妙,引入人身,反复练习,能够延年益寿。陈抟向五老虚心求教,认真修炼,终于掌握了“蛰龙法”。
陈抟以“身口为炉”、“宫室为灶”、“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使肝木生心火以炼肾水,达到“成尘得变”,结成人体内的无价“金丹”;其核心是“修心养肾”控制人的欲望,不让野蛮的欲望泛滥,达到“诸欲不扰”。在羽化之前,这陈抟一直隐居于华山九石岩上。当时有穆伯长,种放等一百多人门人,都筑室在华山之下,朝夕听他讲授《周易》。惟有五龙蛰法,陈传并未曾传授。
一天,陈抟命门人在张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