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谈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联想到跟学习有关的事情。比方说,“你看看人家谁,就不能跟人家学学,咋就偏偏好的不学呢”,“你看看某某家的某某某,再看看你”。往常的话,街坊四邻的闲来无事,都喜好互相比攀比攀。比攀穿着。“哎,快看看我今天赶集新买的衣裳。”“我买了一双新鞋子。”“我也有,这是我上一集买的,今天第一次穿出来。”“我的这件是去年买的,没怎么穿。我还有件新的,你们等一下,我回家换一下。”街头巷口,屋檐树荫下往往是人们常聚的地方。比攀住所。“我跟你们说呀,那谁谁谁家要盖新房子了。”“是吗,我们家明年也要盖。”“我们呐,就不盖了。”“为什么不盖呀,你儿子不是今年秋儿要结婚吗?”“啊,他们呀,说什么在村儿里盖房子老土,相不中,说什么现在都时兴去城里买楼房,也要买一套做婚房。还说要把我们老两口接过去呢。”“你真有福,生了这么一个既懂事又有出息的好儿子。”于是话锋突然一转,又转到了比攀孩子上了。“你家小旺也不错啊。”“唉,别提了,一天到晚在外面晕,到了谈婚论嫁的岁数了,也还像小孩一样顽皮。哪能跟你儿子比啊。”“谁让你小时候那么惯他。”这时插入了一张新嘴。“我觉得也是,不过就这么一个儿子,不是一心想着疼他嘛,疼还来不及。也对他说过,‘你看看人家谁,再看看你,就不能好好学习。’话说是说了,可是不顶用啊。他爸也打过他,也不好使,打后还是之前那个样。我心疼,就常护着他,哪能让他老那么打,打坏了怎么办。”“这孩子呀,就得从小管起,等大了,就更不好管了。”“人家也有那种听话的孩子,看你摊不摊得上了。”
接下来,转入正题。是时候谈谈我所定义的真正的别人家的孩子了。
那一年,他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他出生了,他哭了,他笑了,他饿了,他渴了,他饱了,他睡了,他醒了。他,一点一点长大了。怎么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呢?事情是这么来的。
阿公家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大儿子,一个小儿子,女儿排在两个儿子中间。大儿子结婚了,二女儿也嫁人了,三儿子也娶老婆了。事情都在顺利地发展着。
不久,不幸的事降临了。大儿媳妇儿不知怎的就查出得了子宫肌瘤,在当时是一粒大病,医治不了,就是到了能治疗的大城市,那医疗费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受得起的。怎么办呢?只得切掉子宫。于是,大儿媳妇就这样失去了生育的能力。阿婆听后伤心得直落泪,阿公也直叹息。这对于二人急切求孙的迫切心情无疑是一记重重的打击。也有人好说歹说劝大儿子再找一个的,可是他对于已经受伤的妻子的爱似乎更进了一步,觉得自己该像个男人一样承担起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就算旁人再怎么关心,又怎么会懂得像当事人那样深的痛楚啊。有谁能够理解,在当时那种社会,不能生育,没有后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味,心底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那感觉,简直有苦说不出。
眼下,老爷子的二女儿跟小儿子相继产子,家族里那股悲烈的气氛被暂时一扫而光。大儿子跟大儿媳妇虽然嘴上也说着祝福的话,但心里毕竟不是个滋味。夜里,两人在床头偷偷抹着眼泪。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时刻,大儿子跟大儿媳妇的情绪却日渐低垂,旁人问他们有什么事,他们也不说。还不就是心里老压着那不能生育的痛苦。
又过了一阵子,老爷子看着老大他们总是这样也不叫个事呀,整个家族那种蒸蒸日上的氛围都被搅和的没一丁点儿的热乎劲儿了。尽管他们也并没有做什么,说什么。老爷子做了一个决定,让子解忧计。话说这一计有利也有弊,要说利如何,跟弊一同后面说。要问这计怎么地,如下。
老爷子让老三家把孩子给老大家,谁也没料到竟是这样的决定啊。听了这样的决定,不仅全家人无语,就连全村人都有些懵逼了。这可叫个什么事!打,老三媳妇闹,不同意,谁乐意把自己的心头肉割出去啊,中国给外国割让土地的时候,国人还心头一震呢,更别说这种事了。老大媳妇倒是挺欢喜的,像是吃了欢气团子似的,一天到晚抱着那个孩子直乐个不停。“好哇,你,抱着我的孩子还这么开心,还给我,还给我!”老三媳妇说着就上前抢孩子。“哎,海嫂子,这可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家老爷子做的安排可不能另怪在别人头上啊。”这是一位邻居,老三叫渤海。“对啊,要孩子,你找咱爹去啊。”老大媳妇义正言辞地说。“哎,你还有理来,把孩子还给我。”老三媳妇又走上前。“凭什么,就不给,不给。”老大媳妇故意躲闪。“你都这样了,就不要再祸害俺家孩子了行不?”老三媳妇似乎有些急了。“你帮我拿一下子。”老大媳妇说着把孩子递在一旁的邻居手里,上前就给了老三媳妇一巴掌。“哎,别动手啊。”邻居叫嚷着。“怎么样啊,什么样不能养孩子啊,还祸害,祸害什么,来,你说祸害什么。”老大媳妇明显占优势,因为她比老三媳妇高出半头,而且仅仅这体型的宽度就顶老三媳妇俩。老三媳妇尽管也还手,但从架势上就败下阵来,而且本身一副文弱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