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铁血大军阀> 216.谈条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16.谈条件(2 / 3)

。说道:“代理人來了。黎元洪因为段祺瑞的缘故。此人一向对日本沒什么好感。而那个年轻的总理李默涵是个非常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对日本人不仅沒好感。而且很敌视。如果我们拉拢了这两个人。对中国出兵参战和抵制日本人的势力扩张都是有益处的。”

康奇听了朱尔典的分析。也觉得有点道理。便整了整衣服。和朱尔典一起去了总统府。

一见面。李默涵就明确提出中国不仅会与德国断交。更会进一步正式对同盟国集团的德国、奥匈、罗马尼亚、土耳其、保加利亚宣战。

朱尔典很高兴。自己不用费唇舌。对方就主动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尊敬的总理先生。你选择了正义的一方。这个决定无比明知。”

康迪也在一边帮腔。“是啊。贵国和我们两国的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

李默涵才不会理会这种客套话。他立刻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有几个条件。第一。我们要编练参战军。这需要大笔的经费。但是长期以來根据《辛丑条约》我国需要支付的赔款一直是我国一个巨大且沉重的经济包袱。因此我国提出停止支付这笔赔款;第二。为了解决参战经费问題。我国要求收回制定关税的权力;第三。我国的参战军通过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进入战场。参加东线的战斗。而不是西线。”

朱尔典问道:“为什么是东线。我们西线更缺乏人手。”

李默涵笑道:“难道你们沒有注意到吗。俄国佬在东线几乎就从來沒有打败过德国人。他们更加需要帮助。难道不是吗。”

作为穿越者。李默涵当然知道什么时候加入一战最划算。眼下德国依然在战场上保持着进攻态势。但是失败只是时间问題。首先德国缺乏持久作战的力量。其一线骨干部队虽强。但训练周期长。后备人力征发快。消耗快。对德国这个人口并不是特别富余的国家來说。基本已经见底了;

其次。德国人还面临物资缺乏的困境。尽管德国战前囤积了大批物资。经过两年半的消耗。已经所剩无几了。即便在前期缴获了一些。但远远不能满足缺口。协约国海军对德国的海上封锁依旧。日德兰海战都沒能够解除这种封锁;

最后一点就是同伴无能。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德国人的小伙伴无论是奥匈还是土耳其亦或者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都无法与英法俄相提并论。在东线。俄国人也学得狡猾了。只要德国向俄国发起猛攻。俄军必然向奥匈发起猛攻。虽然俄国人打不过德国人。但是欺负一下奥匈还是能办到的。这样一來。德国人就不得不分兵帮助奥匈。李默涵不傻。犯不着把部队放到西线的壕沟里去挨枪子闻毒气。柿子终究还是要挑软的捏。

朱尔典和康迪想了想。都沒有正面答复李默涵。只是说道:“这事不是我们两个公使可以口头答复的。”

李默涵耸了耸肩膀。说道:“那最好你们能和国内商议的快一些。我想俄国人撑不过1917年了。”

李默涵的话不是危言耸听。第一次世界战争期间。俄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俄国的工业基础本來就不够发达。1913年。全国钢的产量只有420万吨。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薄弱。沒有汽车制造业。许多机器、武器仰赖外国。战前。俄国进口的机器占37%。重要的设备、车床的自给率不到 1/3。战争削弱了俄国同国外的商业联系。机器的进口大幅度下降。1914。1916年。俄国机器工业虽有所增长。但其产品绝大部分都被战争消耗掉。

据统计。这期间 123个大机器制造业的产品从20030万卢布增加到95460万卢布。平均军工生产每年增长13倍多。而民用生产只增长 40%。1916年。农业机器产品只有战前的1/5。机车、车厢的生产明显减少。机车减少16%。车厢减少14%。机器、车床严重不足。又影响矿石、煤炭、石油开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炉停火。许多工厂不得不关闭。战前靠进口棉花生产的纺织厂停产。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织机不能开工。在前线。武器、弹药严重不足。每月需要6万支步枪。而1914年8。12月只造出13万4千支步枪。每月需要机枪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总共才制造机枪860支。交通、运输严重阻塞。铁路承担不了急剧增长的运输任务。

1916年最后5个月。铁路为军队运送的粮食只能满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粮食运输量又下降。1月为50%。2月为 42%。有的伤兵几天领不到食物和纱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业城市粮食匮缺。但在西伯利亚、乌拉尔、里海、伏尔加河和顿河一带却有大量粮食、肉、鱼烂掉。1916年。储存变质的粮食达15万车厢。

海运也不妙。波罗的海、黑海早被德国、奥匈所封锁。俄国和盟国的联系主要通过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海参崴。但是。内地和摩尔曼斯克之间沒有铁路。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到沃洛格达之间的铁路是窄轨(1916年改为宽轨)。运输不便。海参崴离俄国腹地又太远。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