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两人散步回来, 时迁就去跟他娘提了一下时夏的事情。
“娘你跟妹妹好好说说, 我前天已经跟她说过一回道理,但她能听进去几分我也不知。
有些话还是娘说的她更听得进去,我说得太多反而容易适得其反,觉得我是一心偏着锦欢,半点儿不在乎她。”
时母前头只觉得两人之间不太熟络,不成想里头还有事。知道时夏给新进门的嫂子摆了几回脸色, 她脸色有些不好看。
她又气闺女不懂事,又怕因着此事影响一双儿女的感情。
“这丫头都叫我惯坏了, 迁儿你别担心, 娘回头指定狠狠说她,你也回头安抚一下你媳妇, 别叫她心里生了怨。”
儿媳和闺女之间毫无疑问, 时母更偏闺女,但是明显闺女不对, 她也不能寒了别人的心。要是因此再叫兄妹两感情受损,她更难过。
亲娘心里的担心时迁多半能猜到,再说话就很体贴:
“娘你别骂她,姑娘家大了要面子, 说的狠了她反而更钻牛角尖。何况也不全怪她, 家里这段时间都在忙活我的婚事, 忽略了她, 她一时想不清楚也是难免。
我跟娘说也不是想叫你要罚她, 还是想叫妹妹想开了, 这样她才能每天高兴。”
听儿子话里话外还是在关心他妹妹,时母就放了心,转头就找去了闺女屋里,跟闺女谈心去了。
*
而时迁这边,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就领着锦欢把家里的鸡给关回鸡圈里面。
这回还是一样,时迁叫锦欢自己试试,锦欢闻言直往身后退,手摇得特别快,怎么也不肯,还是叫时迁来。
“相公,你熟悉,还是你来吧,我跟着你再学习两天再上手。”
时迁纳闷:这有什么好学的?再看两天难道你还能学出花样来?
不就是把鸡唤回来,然后等鸡进去把门一堵就成了吗?
可是凭他怎么说,锦欢还是摇头摆手不肯,打定主意要往后拖。
时迁想了半天,后知后觉有了个猜测,迟疑地问:“媳妇你该不是怕□□?”
锦欢瞪他一眼:“我不是,我没有,你别瞎说。”
好吧!你说没有就没有,时迁心里纳罕到底没再追着不放。
锦欢这才放下心来,长长地嘘了口气。打定主意先往后拖着再说,叫相公多动动也挺好。
*
再说时母这边,相比时迁跟妹妹说话时的顾头顾尾,她们娘儿两说话就直接多了。
甭管时夏心里有多少想法,时母没管,她性子急,不是啥细心耐心的人,直接跟闺女讲明利害关系。
说她这样折腾,推的不仅是嫂子,连她哥也叫她一并推开了。
说她是好日子过多了不知道旁人家小姑子的艰难。
有多少姑娘家没出嫁前天天在家洗一大家子衣服不说,还得做饭,刷锅刷碗,打猪草等等,一天到晚闲不住还得看嫂子脸色。
她呢,除了洗个碗啥活没有,清闲自在地不得了。日子过得这么舒坦还作,说出去谁能站她这头?
时夏听着她娘这一长篇大论就撇嘴,在她娘面前,时夏就随意很多。她娘说一句她顶一句。好听不好听的脱口就出。
这是知道,她哥护着嫂子,她娘肯定护着她,反正要是她话难听,她娘保准比她自己瞒得还要严实。
她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她就是不喜欢这个三嫂,不喜欢自然就不会有好脸色。
这要不是自己闺女,时母都想抽她。就她这样的,放谁家做嫂子的能不能饶得过她?
哪怕两人不干起来,当嫂子的嘴巴能闲着?
不得天天念叨小姑子,嫌弃她在家吃白食?出门也得到处说小姑子各种不好,等她坏了名声,看她上哪里嫁个好人家?
时母就把这话一说,怕她不上心还给她举了实例。
“远的不说,就拿你大嫂和二嫂举例,家里还未分家时,也没少嫌弃你这个小姑子。要不是娘护得紧,你铁定得吃亏。所以,你得长点记性,别再把你三嫂给得罪了。”
时夏听着,却不认同。
就跟着反驳:“娘你既然前头能护住我,三嫂自然也可以。三嫂再厉害能有你这个婆婆厉害?”
时母:“……”她手更痒了。这是明知道自己不对,却不想自己改,只想着叫自己拿婆婆的身份去压她三嫂,这闺女还真是叫自己给宠坏了。
时母再劝也没用。
时夏叫她娘说得烦了,她索性堵起耳朵摆出一副不听不听的架势。
这模样,着实气人。可再气,那是亲闺女,时母能咋地?
她只能把话说得再重一些,再狠一些,哪怕闺女听了要伤心。
她是疼闺女,但是也分时候,这种时候不跟她把话讲清楚,那是害她。
“闺女,你得明白,咱家现在已经分家了。我和你爹是跟你三哥过的。虽然你三哥孝顺我跟你爹,家里还是我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