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乡有祠堂的地方就有村庄,但有村庄的地方不一定有祠堂,比如说一些新的居民定居点。祠堂是人类发展维系氏族社会关系的产物,在很多地方都有,不管南方还是北方,有的地方也叫家庙。祠堂的规模和规格,见证家族的荣辱。祠堂越大越漂亮,家族越兴旺。
在一些多姓氏杂居的村庄,甚至有好几处祠堂。那种姓氏人口多的祠堂,占地面积都很大,远远望去恢宏壮观。子孙系和旁支一般围绕祠堂边上建房居住,祠堂的建造者基本是先祖那一辈最优秀的人。
一个村庄的历史往往从祠堂开始,在我们这祠堂的不论大小,结构基本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小些。
我们村的祠堂,一进大门是门厅,两边是各两间耳房,可能祖上最辉煌的时候给下人住的。门厅过一道门槛,中间有个大天井,天井两边是各两间厢房,厢房边上是正房,正房和厢房中间有宽约一米多的过道通外面。大天井过去是正厅,估计祖上那时专门会客的,只是后来子孙多了,大家搬离出去住了,就慢慢拿来专门祭祀祖先,当着家庙使用。大多数村庄的家庙都是这样来的,平时修谱,老人离世以及处理家族事物也是放在这。正厅两边是正房,后面是伙房,伙房两边是偏房,偏房平时都是放杂物柴火,也会给家里帮佣的住。这样四进两厅多房间的房子,大多是土木结构。
原文^。@来^自于小说.
这种房子的建筑结构原理类似于现代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只不过古人那时只有木头和泥土,但建造的房子丝豪不输现代人,倒是现代人模仿了古人的智慧。平整好的土地夯实,事先做好天井和排水系统。木头做的框架固定好位置,接下来就是和现在房子一样切墙,先是石块垫底,有钱的会多切几圈石墙。我就搞不清木头柱子底下垫着的那个有图案的青石墩子是框架前?还是框架后?切完几圈石墙不够石头就会夯土墙,土墙的成份基本是糯米、桐油、石灰、黏土按比例混合,这样夯的土墙很结实,有那么规格大的建筑,一般还有二楼阁楼。阁楼部分大都编蔑墙,蔑都是煮熟晾晒桐油处理,可以保证千年不腐。编好的蔑墙都会和下面的土墙一样批白,条件好的东家还会绘图,一般都是些吉利的图案。不知道起了框架是先盖瓦,还是先切墙,反正最后门窗部分以及装饰都要好久。这样的大宅是家族实力的象征,有的往往是几代人的努力。
人类在恶劣的生存进化过程中,一直寻找舒适的居住环境。从树上到岩洞到建筑房屋,从石刀、石斧到铜器、铁器,每一次进步都是文明,每一步都历经艰辛,这才有了我们祖先薪火相传的大宅,更有了很多美丽的村落。每个村落都有一部人类发展史,这部历史刻在祠庙斑驳漆落的木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