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瑁的眼里,大汉的天下,只有在如自己这样的世代公卿大族子弟手中,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以董卓这种卑贱武人的手段,只会将大汉一步步带入衰败的深渊。
正是在心中有着如此的偏见,桥瑁才会在与曹『操』会面以后,想法与曹『操』一拍即合。就连共同伪造三公的书信,去诱骗其他兖州大吏的事情,桥瑁做起来,心里都毫无负担。
至于他这样做,会不会产生什么不利的后果?
在桥瑁与曹『操』的推导中,只要在起兵的诸侯里,有多个袁氏故吏的存在,则天下人都会认为这次起兵是袁氏一手主导的。到时候,骑虎难下的袁氏一族,还能勒令已经起兵讨伐董卓的州郡大吏们,立刻放下武器投降吗?
就算袁氏下达了这等命令,那些起兵的诸侯敢听从吗?
对骑虎难下的袁氏来说,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弄假成真,全力动员袁氏的潜势力,将董卓从朝廷中赶出去!
曹『操』的这番谋划,不可谓不狠辣。就连多年的盟友,他都说设计就设计,毫不客气。
事实上,对曹『操』来说,一个被严重削弱过的袁氏,比起目前接近一手遮天势态的袁氏,更加的符合谯县曹氏的利益。袁氏的势力太盛,那还要其他的盟友干什么?
当然,为了避免某些袁氏故吏知道其中的真相后,翻脸找自己算账,曹『操』并没有自己将伪造的三公信件拿出来。而是让桥瑁来做这件事情。有了桥瑁这个愿意背黑锅的,就不会有人追究曹『操』的行为了。 黄巾张狂2
就这样,为了避免被董卓收捕,以至于家破人亡的曹『操』,憋着一股阴劲,狠狠的给董卓挖了一个大坑。就在袁氏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曹『操』生生的将袁氏一派扯到了董卓的敌对一方,让两大势力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猛然变成了敌对状态。
如果没有曹『操』,也许董卓与袁氏两方依然会最终撕破脸。拼个你死我活。但是。那应当是至少半年、甚至更迟一些的事情了。而更有可能的是,老谋深算的袁隗,一出手便会将董卓一方直接瘫痪,哪里会有什么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暗中的筹谋。其实是起到了一个导火索的功效。提前引爆了,本来说不定可以和缓一些的,袁氏与并州武人两大势力的碰撞。
经过了一大圈的串联活动以后。曹『操』觉得天下起兵反董的形势已经形成,不等回到家乡谯县,直接就在陈留己吾这个地方——也就是典韦的故乡,举起了“清君侧,讨董贼”的旗号。
为什么曹『操』不在家乡谯县起兵,反而却跑到陈留的己吾去举兵呢?
一个原因是,曹氏在谯县的家族产业,并不归曹『操』本人掌管,而是在曹『操』父亲曹嵩的手中。
由于没有事先沟通好,曹嵩对曹『操』起兵的想法很是不满,并不愿大力支持他的这项活动。曹嵩年纪大了,对曹『操』这等激烈的公然反抗朝廷行为,不说是深恶痛绝,至少心里是很不舒服的。曹氏积攒些钱财也不容易,就这样用于政治投机,曹嵩当然舍不得。
至于另一个原因,则是曹『操』在陈留遇到了一个反董“同志”,这位反董的“同志”家资富饶,态度坚定,居然愿意大力支持曹『操』的招兵活动。
卫兹,字子许,陈留襄邑今河南睢县人。曾举孝廉,为车骑将军何苗所辟,司徒杨彪再加旌命,皆不就。隐居乡里,仗义疏财,以德行著称于郡中。郡人皆以“八厨”暗许之。
作为一名有良心的大汉豪强,卫兹虽然没有出仕,却依然对国家大事极为关注。在董卓入京后,这位孝廉卫兹,对凉州来的这位乡巴佬很不满意。当他听到曹『操』意图起兵讨伐董卓的消息后,立刻主动轻车前往陈留郡城,拜见了反董义士曹『操』。
两人在驿馆里相谈甚欢,谈到大汉朝政的艰难之处,居然互相抱头痛哭。在曹『操』透『露』出组织反董军团的困难时,卫兹慷慨激昂的表示,愿意献出全部家财,共赴国难。如此,卫兹便与曹『操』结成同盟,决心组建联军,首先打起反董的旗号。
于是,在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曹『操』在卫兹的全力资助下,终于拉起一支人数达到五千的队伍,正式向董卓宣战。
这也让曹『操』成为整个反董集团的先行者,将天下士人对曹『操』的看法,很是扭转了不少。从此以后,士人们提到曹『操』,都不再议论他的宦官出身,而是赞扬曹『操』敢为天下先,为大汉的拨『乱』反正勇于任事。
当然,这五千人的队伍里,有三千是卫兹这个地头蛇带出来的。真正属于曹『操』嫡系的士卒,其实只有跟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亲族,从谯县带过来的一千余人。
曹『操』的起兵,犹如点燃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又像发『射』了一颗信号弹。短短一个月以内,那些与曹『操』事先约定好的兖州大吏们,也随之而纷纷奋起。 黄巾张狂2
这些先行起兵者的态度,很快就感染到其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