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琛号称京城酒神,一听李东要建酒厂,而且还是在山沟沟里遇到一个有着几代传承的酿酒师傅,顿时就来兴趣了。
说这事算他一份。
不过他这会儿手头儿有点事,腾不出手来,暂时过不来,让李东给他稍两坛酒,他先尝尝。
得知李东这边还为建厂的人手发愁,胡琛就说这事包在他身上了,他立马就安排两个人过来协助李东办厂。
拉了胡琛下水,李东就放下心来了。
胡老四这边也把这事跟胡昭诚说了下。
问了下胡昭诚的意见。
胡昭诚一听,略一沉吟,就跟他老爹说,这是好事,既然李东愿意投资,那就干行了。
胡老四说,他就担心酿出来的酒卖不出去,岂不是害的人家李东赔钱
胡昭诚笑笑说,老爹怎么对自己的手艺没自信了就老爹那酿酒的手艺,毫不夸张的说,现在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酒,都不如他老爹酿的好。
以前之所以卖不出去,是因为宣传不到位。
现在李东要投资,肯定会好好宣传营销一番的,所以根本不用担心销量的事。
更不用担心赔钱的事。
老爹只要把酒酿好了,那就算是对得起李东的投资了。
即便最后赔钱,那也不是老爹的责任。
胡昭诚还专门嘱咐他老爹,以后酒厂建好之后,一定要严抓质量,本着宁缺母滥的原则。
酿酒用的水,必须是他们那里的山泉水。
粮食也必须用他们那里产的山地瓜、山高粱。
千万不能为了追求产量,用一些别的地方的自来水和粮食代替。
胡老四说这个不用胡昭诚嘱咐,他心里有数。
他这个酒好就好在当地的山泉和粮食,要是用其他水和粮食,那酿出来的酒还是他的酒吗
宁可少酿点酒,少挣点钱,也不能砸了他老胡家百年的名号。
胡昭诚说,这事其实关键是要说服李东。
一定得提前跟李东把话说明白了。
毕竟人家李东才是大老板。
可别到时候,李东硬要让他提高产量,那就不太好办了。
胡老四说,等天明之后,他就跟李东再好好说说这事。
要是李东同意,那他们就干,要是李东不同意,那宁可不干。
胡昭诚说李东都开口了,他不干也不好。
不如干脆就把这门手艺卖给李东好了。
胡老四对此有些犹豫。
这可是他们老胡家几代人的心血啊,不到万不得已,他实在是不想卖给别人。
便跟胡昭诚说,等明天跟李东商量商量再说吧。
胡昭诚也知道这门家传手艺在老爹心里是何份量,便也没再相劝。
只是想着,如果实在不行的话,那他就抽出一年的时间来,回家把老爹这门手艺学到手。
等以后老爹不在了,他就可以做主把这门手艺转让给李东了。
这样也算是还了李东的恩情。
转天一早,胡老四就去了村长家里,把李东想要建酒厂的事,跟老村长说了。
老村长当即激动的一拍大腿,说这是好事啊,还犹豫什么,赶紧答应下来,省的李东再变卦。
胡老四又苦笑着说,他担心酒卖不出去,赔钱。
老村长用跟胡昭诚一样的理由跟他说,只要酒好,就不愁卖。
而且在村里建这么一个酒厂,可以解决一下村民的工作问题。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还好说,都出去打工了。
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出去打工都没人要,只能留在村里,守着那几亩地。
酒厂建好之后,这些人就可以进酒厂打个工。
好歹也能贴补下家用。
而且,酒厂建在村里,肯定得给村里一笔钱,哪怕只给个几万块钱,也能帮村里改善一下。
还有,酿酒需要粮食,村民种地瓜、种高粱,也能增加点收入。
所以无论怎么看,建厂都是件好事,还有什么犹豫的。
老村长当即就拉着胡老四,来到他家,要跟李东当面谈谈这件事。
李东才刚起床呢。
李桂珍已经做好了早饭。
李东跟胡老四坐下吃早饭,老村长则坐在一边,几人就详细聊了聊建酒厂的事。
老村长上来先说了一通客套话,什么代表村民感谢李东之类的。
李东也客气了一下,说这个酒厂还需要村里的关照。
老村长又问李东,打算投多少钱,厂子准备建多大,在哪个位置建。
他这边也好准备一下,该报批的报批,该征地的征地。
至于厂子建多大,李东并没有具体概念。
他又不懂酒厂这一套。
他倒是想建的越大越好,但这显然得跟产能相匹配。
而酒厂的产能,又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