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对茶叶历史的介绍有点深了,茹果听不明白,总的来说,朱元璋的这次茶叶改革是对中国茶叶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朱元璋之前,饮茶是贵族的享受,从种到饮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制茶,种茶→采茶→蒸茶→捣烂→压饼→烘干→穿串→包装。
一通操作猛如虎,一块茶饼出现了。
想喝茶的时候就拿出茶饼,开始泡茶。
泡茶又分几个步骤:碎茶→草茶→萝茶→茶末置盒→撮盏→点茶→搅拌茶末→置茶托→拉花!
经过这几个步骤,花了半天时间,才能喝到一口茶,这种制茶与饮茶的工艺,很不利于茶叶向普通民众普及。
朱元璋的茶叶改革看似仅仅改变了茶叶的包装形式,即“废团茶,改散茶”。其实更是改变了茶叶的冲泡工艺,让茶叶可以直接冲泡饮用,免除了繁文缛节,推动了茶叶的平民化,促进了茶叶市场的整体发展。
吴江:“因为我们定省离京师太远,给皇帝发诏书的太监还没走到我们这里来就累死了,所以普洱茶才依旧保持了龙团凤饼的原始规制。”
吴江本是想向茹果调侃一下定省山高路远,地处蛮荒,但没有看到茹果想象中的反应,自己也感觉这个话题并不怎么好笑,吴江也就只能尴尬地叉开话题说道:“这块景迈普洱茶也泡好了,请茹小姐品一品。”
茹果看了一下盛放在自己身前的水晶茶杯,这茶杯不大,也就是一口的量,水晶透明,很好地将茶汤的颜色展现了出来。
茶汤是鹅黄色,杯口冒着白气,一股淡淡的兰香透鼻而出,茹果用唇试了试水温,感觉不烫,就一口将杯中的茶汤含进嘴里。然而,茹果还是皱起了眉,这口茶不难喝,口感发硬,苦味也不明显,但当茶汤滚入喉咙的时候,舌根隐隐发涩,这种感觉茹果不喜欢。
茹果记得在梁贤家喝的普洱茶水,入喉之后很顺,不是滑入喉咙,怎么说呢,应该是溜入喉咙,就像茶水有生命一般,顺着食道像小孩子坐滑滑梯那样丝滑、顺溜。
吴江也抿了一口,一脸享受地说道:“这景迈山是我们定省六大茶山之一,所产的普洱茶入口高香,汤感烈性,甜味持久,苦弱涩显,独有这兰花香气,是别的地方没有的,茹小姐觉得这茶怎么样?”
茹果对吴江的这些专业品茶术语听不太明白,这款茶也不是她所要的,就抱歉地摇了摇头。
吴江也尴尬地笑了笑说道:“也是,茹小姐说的那个茶的口感第一句就是陈香,这茶太新了,口感有些烈,你喝不习惯也是正常,我们换73厚砖试一试。”
吴江又从纸包堆里拿了一包茶递给罗光杰说道:“6泡”
73厚砖是1973年昆明茶厂研究的第一代渥堆发酵熟茶,这一批熟茶用的是5级乔木老茶菁为原料重度发酵,因为发酵过猛,有些茶梗表面炭化,成品后颜色发黑,只好用红茶沫掺入其中,增加茶汤的亮度,原本这款茶就是一款掺杂使假的残次品,没想到却误打误撞造就了一代茶叶神品,第一批茶叶上市后,迅速得到了茶客的好评,于是昆明茶厂再接再厉陆续又生产了四批73厚砖,后面生产的这四批茶叶口感相似,但神韵不足,老茶客纷纷表示只有第一批73厚砖达到了化神之境。
90年代后昆明茶厂又复刻了73厚砖几次,然而越做越差,自此,第一批“73厚砖”成就了茶界又一个神话。
中国的艺术品讲究的是神来之笔,顶级的艺术品都是没有办法能够复刻的,这就连艺术家本人也做不到,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传说王羲之第二天酒醒之后想修改誊抄一遍,然而,他再怎么写,也写不出第一篇《兰亭序》的书法神韵,从而弃笔不写,最后才留下了这一篇笔坛神作。
吴江拿来的这款“73厚砖”是1973年生产的,但并不是第一批产成品,经过这二十年的存储,陈香明显,入口软糯,水性砂滑,也能算得上是一代精品。
茹果喝了一泡,口感很舒适,感觉比上一泡“景迈”好喝,但也和梁贤家的茶叶口感区别还是很大,茹果喝完后弱弱地说了一声:“好像没有茶香味。”
吴江一口老血憋在胸口差点喷了出来,姐姐你知不知道,73厚砖的香味特点就是“无香”,无香也是普洱茶的香味之一,有香味的73厚砖那还是73厚砖吗?
面对茹果这样的喝茶小白,吴江也是无语了,不能这样喝茶,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茶,于是吴江说道:“呵呵,茹小姐,是这样呀,您说的那茶我没有喝过,听您描述也只知道一个大概,您能不能带我们去品一品,我只要喝过,就一定能给您找来,这点海口我还是敢开的。”
茹果想了想,吴江说的也对,自己找茶也有些日子了,除了在罗光杰这里找茶,她还去过其他茶叶店,店主拿出来的茶与她想象中的也是相去甚远,这些天茹果也丰富了普洱茶的茶叶知识,再这样找下去也是盲人瞎找,不如带人去梁贤家上门试试,这个上关茶厂的吴工看样子也是挺专业的。
茹果看了看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