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谁偷了我的皇位> 二、下旨夺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下旨夺情(2 / 2)

放弃手中的权力,回家守制,还打着维护祖制的旗号,让人寒心,万历想将來自己执政时后,这些人是万万用不得,市井小人,在你落难的时候只会落井下石,绝不会帮你渡过难关的,

“张爱卿,我们正在探讨此事,但说无妨,”

“皇上,首辅守制,屡见不鲜,都自觉地遵守了,不能到张大人就不执行了,不过,守制的时间可因事而定,不一定需要三年,多长时间就有皇帝來定,大臣们已经熟悉张大人的那一套办法,沿着先生制定的办法做下去就可以,不会出什幺大错,千万不能因为夺情而坏了张先生的名声啊,”

张四维的心思很明显,主张让张居正回家守制,和万历的心思基本一致,表达的略有含糊,产生一种骑墙的效果,怎幺理解都可以,不管那种意见获胜他都是胜利者,这正是他的精明所在,也是他的狡猾之处,

万历的年龄虽小,心眼颇多,张四维把确定张居正守制的时间长短交给他,他就要让张四维说出他的真实想法:“张爱卿说的非常好,合情在理,但张大人多次上书奏请回家守制,要二十七个月,等守制期满以后再來报答朕的知遇之恩,朕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如此说來,皇上是同意张居正回家守制了,”

万历沒有明确答复,又说:“为父亲守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朝廷沒有理由不让他回家,但是,这几年在先生的治理下,国家刚刚有了一点起色,国力得到加强,先生一走,朝廷不知道会是个什幺样子,三年之后,恐怕又是空库空虚,入不敷出,恢复原來的样子,”

“皇帝到底是准备让张大人是去还是留呢,”

次辅吕调阳也开口说话了,在吕调阳的眼里,万历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政治上还谈不上有什幺建树,更沒有任何政治斗争的经验,但从今天的谈吐上看,这幺多老练的大臣竟猜不透他的心思,被蒙的乱转,他已经长大,在政治上是也已成熟了,吕调阳已猜透皇家的心思,要坚决地挽留张巨正,绝不会让他回家守制,

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后,众大臣都预料到张居正即将回江陵守制,未來的首辅就是他的,在他并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了众大臣的拜贺,他感到做的有点不妥,传到张居正的耳朵里作何感想,迫不及待,急不可耐了,他从皇帝、太后的旨意里,沒有看到一丝让张居正回家守制的意思,越來越惶惑不安,他从來沒有想过当什幺首辅,这是一个令人羡慕,具有无上权威的位子,也是一个极具危险的位子,历代的首辅,沒有一个落的好下场的,他很满足现在的位置,有张居正遮风挡雨不用操什幺心,只需按他的安排去做事就行了,所以,张居正的位子空了好几天,他就是沒有搬过去,让位子空着,这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題,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传入张居正的耳朵,皇帝一天也离不开张居正,夺情挽留也在所难免,不愿因此引起张居正的任何猜测和不满,皇帝之所以如此表现,是抱着某种目的,别有一番用心,

“皇上,微臣以为张大人万万不可回江陵守制,朝廷一天也离不开他,”

吕调阳已下定决心,坚决的挽留张居正,要通过这一举动消失潜在的危机,平平安安的度过晚年,既然位子还是张居正的,他为什幺会犯糊涂呢,看着万历皇帝初具帝王气度的样子,心里想由他去吧,不管皇帝是一种什幺心态,在考验着什幺都随便去吧,最重要的是不要得罪张居正,皇帝真正执掌大权还要等上几年,说不定自己早就到黄泉之下了,一个已经死了的人还有什幺害怕的,

“皇上,自古以來,忠孝难以两全,家事与国事相比,家事再大也是小事,作为首辅应当以国事为重,如今国家刚刚走向正规,一切都等着有人牵头,泱泱大国有多少事情需要处理,何况皇帝还小,尚不能治理天下,臣请皇上下旨夺情挽留张大人,免得群臣沒了主心骨,皇上可以让其不随朝,入阁办事,类似这样的情况先朝已有先例,并不算违制,请皇帝下定决心挽留先生吧,”

已经明朗,张居正的去留已显而易见,沒有必要再让大臣们议论,万历站起身來在圣阶上活动一下筋骨,如此沉长的会议确实够累人的,

“吕爱卿,朕也是这个意思,要挽留先生,可张大人就是不答应,屡次上书朕声言要以二十七个月守制奉父,再來扶持朕,这,二十七个月,遥远漫长,朕还年少无知,无法亲自理政,所以,朕一直压着先生的折子留中不批,让他尽孝克哀,有个缓和,刚才内阁也说了夺情,很合朕意,就依爱卿的意见下旨夺情吧,过一段日子,等时局安定一些,再让先生做个回家安排吧,”

万历从内心里不愿意挽留张居正,很无奈,但他当不了家,他只能听从,他巡视了一下台下,把眼光盯在张瀚身上,

“朕要下旨挽留夺情,各位爱卿也不要再争了,不要再上什幺奏章,即便是上了,朕也不会再做任何批复,张爱卿,你就以吏部的名义,去首辅那里宣旨挽留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