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667章 突然冒出来的数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67章 突然冒出来的数据(2 / 3)

显然,要想把火箭的总起飞重量从目前长征五号c的950吨一步到位提升至长征9号接近4000吨的水平,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众人汇报完毕后,科技委主任罗云涛出面进行总结。

“作为我国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核心动力,yf-177和yf-90虽然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正式立项的时间毕竟太短,目前仍面临燃烧、流体、热防护、控制等基础性工程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量的地面试车、反复的设计迭代和材料工艺突破,是一个典型的、需要时间积累和经验沉淀的工程过程。”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眉头紧锁的专家,最终落在李仁平身上:

“李总,恕我直言。根据我们当前的研发节奏、试车资源和技术突破速度进行最乐观的预估,yf-177和yf-90要达到满足长征九号首飞要求的成熟度和可靠性,其时间节点……也会严重滞后于xs-1空间堆按计划发射入轨的时间窗口……”

李仁平也知道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实情。

但还是心有不甘:

“如果长九赶不上时间窗口,那么‘信标’中继基地一期工程的建设,很可能要被迫采用折中方案——也就是继续利用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基地分解为更小的模块分批发射,然后进行更多次在轨组装……”

实际上,国际空间站和华夏的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也是以质子号、联盟号、以及航天飞机作为主力完成的。

但近地轨道跟地月转移轨道显然不是同一回事。

并且“信标”的舱段功能更加复杂,很多部分并不能简单地劈成两半。

“留给五院那边的担子确实会重很多,但客观条件……”罗云涛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总之……除非发生技术奇迹。”

说到这里,或许是为了安慰对方,他又加了一句:“这些问题,决策层也都是知道的……就上个月,不是还特地找咱们要过一批资料和数据?”

这句话倒是出乎意料地引发了一番讨论。

“确实,当时跟每个研究室负责人都专门谈过话。”

“说起来,以前好像没出现过这种事情?”

“确实……但好像也没告诉咱们是要干什么……”

“……”

就在这时,会议室外却突然传来敲门声。

“请进。”

李仁平的声音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悦。

门被推开。

是李仁平的科研秘书。

进来之后,小步快跑地来到小讲台旁边:

“李总,罗主任,打扰一下。有几位航天局的同志过来,就在外面会客室。”

“航天局?”

李仁平有点意外。

虽然国家航天局原则上是航天管理机构,但双方实际上并没有行政上的领导关系。

像这样不提前通知就过来的情况,并不多见。

“嗯。”秘书点点头,“还带着一份有工建委栾文杰主任签字的容器,说是要求您二位亲自签收。”

李仁平和罗云涛对视一眼。

有栾主任的签字,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满心疑问,但二人还是立刻起身:“走,去看看。”

会客室内,三名身穿统一黑色西装的男人已经等候在那里。

为首一人四十岁上下,面容沉稳。

见到李仁平和罗云涛进来,立刻起身,礼节性地握手:“李总工,罗主任,打扰了。我是航天局协调司的副司长,樊海鹏。”

这是个平时跟六院打交道不太多的部门。

就连樊海鹏这个名字,李仁平也只是感觉有点熟悉而已。

不过,他的目光很快就落在了会客室的茶几上。

那里放着一个方方正正的黑色箱子。

箱子不大,约莫一个标准公文包大小,没有任何标识,只有几个精密的锁扣。

旁边还放着一份文件夹。

“樊司长,这是……”

李仁平指着箱子,直接问道。

樊海鹏拿起文件夹,打开,里面是一份正式的签收文件。

李仁平接到手中,发现上面写着“技术资料移交单”,下面还有栾文杰的签名,以及工建委的鲜红印章。

“根据栾文杰主任指示,现向贵院移交一批关于yf-177液氧液氢发动机及yf-90液氧煤油发动机部分关键技术问题的计算结果、优化方案及相关数据处理过程。”樊海鹏解释道,“所有资料均封存在此密码箱内。需您二位同时进行签字之后,才能接收并开启。”

“啊?”

极度惊讶之下,罗云涛本能地发出了一个不太正式的语气词。

李仁平的表现比他稳重一些,但也有点怀疑是自己听错了。

“yf-177和yf-90的技术资料?计算结果?”

他们刚刚还在为这两个型号面临的问题而困扰,现在却突然有人送来“计算结果”?

这感觉极不真实。

就好像回到了大学课堂上一样。

而且……

国家航天局是个行政机构,不负责技术工作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