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新地缺少劳动者,工资不高,但钱实呀。
最恐怖的还是财政收入。
景泰四十三年,中枢财政收入达到了恐怖的12亿!
国企总收入高达70亿!
根据计算,皇家商行和皇室投资的行业,总盈利超过了百亿。
这说明了什么?
市场总额才500亿,回到中枢手上这么多钱!
说明了,中枢进行全行业垄断,除了国企和皇企外,其他企业都没发展起来,或者说在新一轮经济浪潮中掉队了。
被房地产玩的,把所有人玩迷茫了,看不清未来的路在哪。
这就直接导致了,中枢和皇企进行全方位垄断,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景泰三十八年的时候,国企和皇企,只占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呀,现在变成了市场总额的一半,非常可怕。
中枢收上来的钱越多,越无力消化,只能被迫投入房地产之中,房地产就愈发繁荣。
房地产越繁荣,百姓生活越惨。
甚至,大明诞生了第一个抑郁症患者,有史以来第一个。
景泰四十四年初,皇帝调整了政策,勒令房地产有序发展,有些小城市,不宜炒房。
皇帝开始保护小城市,打算逆城市化。
这些年,老百姓都愿意进城买房,因为是赚钱呀,尤其是全国近百个大城市,都是最好的买房对象,买了不但不亏还能赚。
就保护小城市这道政策,遭到了中枢、银行、民间的激烈反对。
皇帝看似人间清醒,却逆全体民众的心愿。
你想遏制小城市房子,你得问问小城市老百姓同不同意!
都看到房地产利好呢,小城市人看见大城市人靠着一套房子,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他们就不眼馋吗?
眼馋疯了,都盼着政策稍微倾斜点,来到我家乡,我也过过富翁的瘾。
结果皇帝一道政策,干翻了所有人的暴富梦。
这是什么意思?
不让我们发财呗!
小城市百姓恨死了皇帝,都扎小人骂皇帝,越来越昏……
那我们就去大城市买房!
谁也按捺不住我们暴富的心。
果然,大城市房子销售量激增。
这道政策从景泰四十四年一月颁布,三月取消,改为有效遏制房价增长,保证百姓幸福生活。
问题是,百姓的幸福,就是房价涨啊。
谁管明天崩不崩啊。
反正明天崩了,我就骂皇帝。
新政策取消之后,大城市房产销量下滑,出现了一小波跌价潮,但耐不住投资客騒动的心,他们很快就跟进购买,房价又涨回去了。
真正让中枢恐惧的是。
香港成为大明第一座过千万人口的城市!
排名前十的,人口最少的苏州,人口达到了九百万。
大明是养不起这么多工人的。
还出现了一种可怕的风潮,是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出来打工的农民工。
土地是要精耕细作的,整个过程都是需要人力,一点点弄的,所以大明粮食产量才高。
现在出现了农民工,导致土地里不上心,而是跑来城市里打工。
又抢了本地劳动力的饭碗。
导致失业的人增多,民间粮食产量上不去,一系列恶性循环。
皇帝甚至想下旨,不许农民出来打工,把农民绑在土地上,却遭到中枢的反对。
原因很简单,种地真的不赚钱,你再捆绑农民,农民非放下锄头造反不可。
说来说去,都是机械惹的祸。
如果没有这么多机械,多少人都需要的,就算农民全进城,城市工厂也能负担得起。
问题是机械替代了人工,造出失业潮,然后民工进城,抢了他们的饭碗,失业的人更多了。
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失业问题,必须极为重视。
恰恰也难倒了中枢一群老学究,以前是吃不饱肚子犯愁,现在改为找不到工作犯愁了。
他们也纳闷了,能吃饱饭就知足了呗,闹什么闹啊。
可人嘛,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都想有钱。
皇帝也没辙,工业化是必然趋势,淘汰是必然机制。
“干脆让他们回去种地算了。”王复提出一个最不负责任的看法。
“他们要是肯去种地,就不会来城市打工了。”
朱祁钰没好气道:“种地不愿意,移民也不愿意,去年移民商国,都是绑着去的!”
“难道今年,还要把失业者,都绑去新土?”
这倒是一个法子。
大明不需要这些淘汰工人,但新地需要呀。
难的是,这些人拖家带口的,习惯了大明生活,不愿意去新地,移民也是麻烦,坐船还好些,男女能分开,不至于闹出太多恶心事。
可要是去东欧,押一群女的走,在大明境内估计都得出事。
肯定不行。
火车!
等火车修通之后就好了,可就算是三年后运行,铺设轨道通往东欧,没有二十年是做不到的。
眼前问题还解决不了。
“诸卿,能否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