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30章 挟私报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0章 挟私报怨?!(2 / 3)

同样讲究在规矩允许的范围内扩大权力,铲除异己。

当一个人真有罪证被把握在上位者手中时,那么不论他权势多重,被铲除也已在上位者一念之间,自古如此,规矩如此。

无非是上位者能不能、愿不愿承担后果罢了,但只要大义在手,就总会有战友站在上位者一侧,不会让他成为“独夫”。

所谓『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打不住』,便是如此了。

当孙权的威权因夷陵大胜与校事府的建立得到巩固之后。

即便顾、陆、朱、张,这些吴会大族,在孙权面前也都变得有些小心谨慎起来。

孙权建立校事后手段老辣,但凡有罪,不杀宗族,只诛个人。

这就使得顾、陆、朱、张等宗族内部都不能铁板一块。

所谓吴会大族,根基在地方,目标是保家卫族,造反作乱会毁掉家族几代人数百年积累,而选择忍耐或诛除一人,便能保全宗族。

在三足鼎立,魏汉二国都不能奈何孙权的情况下,吴会士族除了忍耐别无选择。

符策、权谋。

符以发兵,策以命官。

权以御世,谋以应机。

孙坚这两个儿子的名字取得实在太过经典,可谓人如其名的典范了。

汉津。

残阳如血。

曹魏败军数万人,潮水蚊蝇般涌至渡口,争先恐后登上渡船,往北岸泊去。

只见他们旗帜残破,衣衫面容俱被吴军焚烧的大火烤得焦黑,其中大半人都失了甲胄兵器,看起来与流民徒隶无异。

安排好夜防诸务之后,中军大帐仓促撑起,帐帘一掀,一股焦糊味随江风扑入。

却见曹休披发跣足,左右两臂都缠着渗血的布条,兀自怒目圆睁。

行至帐中几前,奋力一脚踢翻案几,一时间水囊饭碗俱皆落地,滚到模样看起来同样有些狼狈不堪的裴潜脚边。

“贾逵!”曹休嘶声咆哮。

“他手握两万豫州大军,距前军不过四十余里!若午时闻讯而至,我何至于此!”

曹休早已在“炸营”的第一时间遣快马快船,去命贾逵速来相救,然而贾逵之援久久不至。

非但如此,现在到了汉津,贾逵的人马竟然不见了!

这不是闻风而逃,又是什么?!

帐中诸人面面相觑。

曹爽盔斜甲散,欲言又止,最后劝道:“大司马息怒,贾豫州…贾豫州或另有他算……”

“另有他算?!”曹休闻此登时大怒,几个大步上前,一把揪起侄儿衣襟。

“他分明是记恨我令他殿后!

“当日议事,他先是阻我南征,其后求先锋而不得!

“于是怀恨在心,违我将令!

“他之所欲,乃借吴贼之刀除我也!

“你这痴儿,竟还为他说话?!”

曹爽被曹休骂得脸色刷白,莫说言语,就是呼吸都停了。

荆州刺史裴潜弯腰扶正几案,又拾起水囊饭碗,轻轻放回案上,声音低沉却清晰:

“大司马明鉴,贾豫州非挟私报怨之人。”

“贾逵非是挟私报怨之人?

“裴荆州的意思,难道这挟私报怨之人,乃是我曹休不成?!”

裴潜深吸一气,却也不惧:

“大司马,贾豫州若真有异志,彼时便不会从大司马、桓军师之策,孤军深入,陷己于吴重围当中。”

曹休为之一愣。

就是向来促狭的桓范,一时间也说不出什么话来辩驳。

“大司马,贾豫州昨日曾劝仆转禀:前锋若骄,慎勿深入。

“又与仆有言,大司马既已胜伪吴大将陆逊一场,国威既已得振,国势既已得张。

“便当为国家大事计,与吴人合纵讨蜀。”

曹休听到这里,胸膛剧烈起伏,最后却是怒极反笑:

“好好一个慎勿深入!好一个为国家大事计,他贾逵当真是大公无私啊!”

就在众人凛然之时,曹休笑声骤止,眸中闪过一丝狠厉,“待我面奏陛下,再论其功罪!”

裴潜一叹,道:

“大司马,贾豫州既已知前军兵败,又得大司马将令,却违大司马节度,未尝挥师南援,甚至兵马俱不在此处,想来必是在后设伏,仓促之间无法使大司马知悉。

“大司马宜早做决断,若再疑之迁延,恐坏国家大事。”

曹休闻言看向桓范。

却见桓范也是抚须点头。

未几,徐盛、丁奉二将率吴军追兵赶至。

曹休乃擐甲持戈,率残部可战者数千人且战且退。

徐盛、丁奉二将杀至正酣,又收到孙权君命,务必追杀不止,生擒曹休贾逵。

于是追亡逐北,直向襄樊。

汉津北二十里,暮色四合。

贾逵早已命大军斫木塞道,连缀断枝为栅,横亘山隘,更以数百面破旧魏旗遍插山林之间,夜风吹动,猎猎若有千军。

然而事实上,其人所统豫州大军并不在此。

贾逵只与亲卫数人藏于高岭密林。

曹休溃军不断向北逃去。

大约两个时辰过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