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入冬准备(2 / 2)

着荷花姐腰的手,身子一歪,蹦下车,“咱俩把这车藏哪儿啊?”

“再往上推一段儿,直接放路边一眼就能看着的地方就行。“谁敢在军区附近偷自行车啊,命不要了?就算真有那傻的,放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也比放在哪个特角旮旯好。

两个人都不用往里走,挨着苞米地这边的小山包上就全是松树,一棵棵树挨在一起长着,树上的松针还是绿的,但是地上已经铺了厚厚一层的褐色松针了,还有一些入秋之后掉下来的松塔。

这里的松塔里头可没有松子,长得也小,不过人家也是很有用的。冬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弄来两麻袋,用来当燃料。松针和松塔里头都是松油,一点即燃,好用得不得了,比苞米叶子和稻草好用多了。

后者来点风就容易被吹灭,烧得还贼快;前者易燃,火还旺。两个人也没拿耙子,用不着,直接捡起一根枯枝,扒拉几下,就能聚起一堆松针,用手一推,就搂进了麻袋里。

等麻袋看起来鼓鼓囊囊的了,就把脚伸进去踹几脚,然后,看起来都快满了的麻袋瞬间就又空出了一大半地方,这东西就跟棉花似的,看着多,踩实之后就一坨。

接着再扒拉松针,再搂进去……

等把一麻袋松针都装满了,黎安安用麻绳把袋口扎紧,接着,抬起脚,一踹,一麻袋松针就顺着大山的斜坡骨碌碌地滚下去了。开玩笑,她又不傻,有的东西,是需要背的,有的东西,能滚则滚,还能省些力气,这东西又不怕摔。

就算是中途被大树拦截了也没事儿,一会儿下山的时候再踹一脚就好了。黎安安拍了拍手,接着开始捡松塔。

这东西比松针难弄,费腰,跟采蘑菇似的,得一个个弯着腰捡,时不时树上还会掉下来一个,抬头去看,偶尔还可以看到一只调皮的小松鼠。在这边,松鼠可太常见了,来山上,十次有八次都能看见,就是大多数时候看不着脸,只能看见一个溜走的背影,翘着一个蓬松的毛茸茸的大尾巴,极偶尔的情况下,看过去的时候正巧和它们对视,就能看到一张憨憨的松鼠脸上惊叮的大眼睛,胆子小得不得了。

但是有时候又很调皮,就像刚刚,那个松塔十有八九就是它扔的,皮完就跑,又怂又皮的山间小精灵。

不过就算被砸到了也不疼,这里的松树长得都不算高,而且,它扔得又不准,黎安安默默嘲笑了一番刚刚的小松鼠,接着弯腰捡松塔。也没弄太多,这东西沉,一筐就很重了,要是用麻袋装的话,那就只有袁老二才能背得动了。

黎安安可不没苦硬吃,捡得够用十天的了就收手,剩下的就是袁老二的活儿了。

那边荷花姐也弄完了,两个人一边踹着麻袋一边下山,然后把麻袋绑在自行车上,推着车走回家。

一身轻松。

到家的时候,袁团长已经把炉子都安好了。黎安安看了看,"咱这啥时候领煤球啊?”“也就这两天了吧。”

黎安安:“行,那你上心点儿啊,要是能领了咱就去排队,是不得用小推车推?”

袁团长:“推车不够大,得用板车,你就别操心了,过两天我就去拉回来。”

黎安安听了这话,满意地点点头,这才像话。炉子弄好了,勤劳的袁团长又开始扎稻草帘了。弄来一堆干稻草,放在晾台上,拿来一捆麻绳,就开始扎。这个黎安安还真上不了手,她不太会,记忆里也不太会,好像默认是男人的活儿,不过她可以学。

黎安安搬来一个小凳,坐在袁团长对面,看着他拿来一绺稻草,放在平行放置的麻绳中间,然后把绳子交错着放,再放上去一绺稻草,再把麻绳交错一下位置……

时不时再往上推一推,不一会稻草帘的雏形就出来了,密不透风,一看就能挡风还保暖。

这稻草帘也是过冬必备的东西,只要家里有窗就少不了。一到冬天,西北风一吹,窗户就哗啦啦地响,那风无孔不入,顺着缝隙就吹进了屋子,现在的窗户密封性又不好,不挡着点儿的话,再怎么烧炉子屋子里也热乎不起来。

有点热乎气儿就能给你吹没。

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扎这种草帘子挂在窗户外头,晚上把草帘子一放,一是挡风,二是保暖。

等白天,太阳出来了,再把草帘子卷起来,让阳光透进来。这东西在将来,都是扣蔬菜大棚的人才熟悉,他们一般会把它搭在塑料布上。

没想到现在,倒是人先用上的。

黎安安想着这些,忍不住笑,深深地觉得自己还不如个菜,人家还有层塑料布呢。

塑料布?

黎安安嘴巴微张着,眼神发懵,思绪已经飘回到了上辈了……上辈子的农村,早多少年就没人用稻草了,一到冬天,家家户户就开始给南北墙“盖大棚",像扣蔬菜大棚一样。

钢筋做骨架,把一面墙半包起来,再在上头扣上塑料,这么做之后,就一点风都吹不进屋子里了,而且,白天的时候,阳光照在塑料上,阳台那的温度者都差不多能有二十多度,可暖和了。

想到这儿,黎安安眼睛一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