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复山河> 第475章 左右为难的户部尚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5章 左右为难的户部尚书(2 / 3)

“侯爷,财政收入增长虽然迅猛,但财政支出也在同步增长。

光计算都护府的收支,福安元年的财政开销,高达三千四百多万白银。

如果不是向北方出售粮食,抹平了其中一半的开销,哪怕加上两广的协饷,也填不了这个窟窿。”

卫新之一脸苦涩的回答道。

大虞朝的户部尚书不好当,安南都护府的“小户部尚书”,更加不好当。

朝廷靠着税制改革,挽救了兵临崩溃的财政,安南都护府的财政还不知道该用什么拯救。

开征田赋、丁口税,被自家侯爷就否定了。

提议给食盐、铁器涨价,同样遭到拒绝。

除非北方各省一直缺粮,都护府能一直吃天价粮的红利,不然财政早晚都要崩掉。

当然,也有简单模式。

只要都护府停止对外扩张,光节省的军费开销一项,就能把每年的财政赤字降低三分之一。

如果再停下从国内移民,都护府财政直接起死回生。

不说有所盈余,反正收支平衡,还是能够做到的。

“放心好了,难民数量不可能一直这么多。

搁在太平年月,一年顶多移民数十万,差不多现在一两个月的量。

你算算看,假如移民经费支出减少八成,都护府的财政状况是不是就大幅度好转?

还有对外扩张,现在也过了高潮期,后续将放慢脚步。

去年的军费开销,就是未来几年中的最高点,往后的军费支出,顶多也就去年的一半。

两个开销大头降了下来,随着对新占领区的整合,财政收入还会大幅度提高。

以都护府现在的控制区,每年获得两千万两白银的财政收入,那是轻轻松松。

后续制造业发展起来,年财政收入还会持续增加。

未来五年内,财政收入突破三千万两,完全不是问题。”

李牧当即画起了大饼。

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

大虞朝根子早就坏掉了,靠着最后一波忠臣强行推动改革,才给帝国续命了一波。

没能一鼓作气,解决内忧外患,实现王朝中兴,那就唯有继续向下滑落。

迭加小冰河时代天灾人祸,简直就是地狱副本。

国内的天灾不断,那么移民行动,就不会停下来。

都护府在南洋地区攻略,已经严重影响了欧洲殖民帝国的利益,就算李牧愿意停手,也要看人家是否肯配合。

现在承诺的再好,敌军一旦打了过来,都护府还是得应战。

战火一旦点燃,那就钱如流水。

都护府的对外贸易,倒是影响不大,架不住两广的关税要膝盖斩。

这么多不利因素,全部赶在一起爆发,李牧都害怕说出来把下属们给吓着了。

至于财政赤字的问题,其实到了全面战争时期,这玩意儿不是最重要的。

只要粮草管够,武器弹药充足,战争就能持续打下去。

没钱大不了负债打。

从采矿冶炼,到武器生产一条龙,全部都是国营生产。

朝廷没钱的时候,只要保障大家有饭吃,生产就能继续。

商船连水手一起征用,官员们的俸禄可以欠着,士兵的军饷可以折算土地。

现在财政赤字严重,那是运输的商船,都护府衙门要给钱。

采购的各项战略物资,也要以金银结算。

一应人员的工资,更是不能少。

“侯爷,英明!”

听到李牧说,要停止对外扩张,一众文官当即回应道。

同所有传统文人一样,在对外扩张的问题上,大家都非常谨慎。

开疆扩土的事情,偶尔来一次即可。

长期性对外扩张,那就超越了大家的心理承受极限。

安南都护府的军费支出,常年在财政收入之上,妥妥的穷兵黩武。

如此高比例的军费开销,如果不是两广财政支撑着,早就破产了无数次。

……

京师,文渊阁。

安南都护府在年底盘账,大虞高层也在进行盘账。

既要对过去一年的收支情况,进行盖棺定论,还要做出来年的政府开销预算。

这种决定帝国未来命运的大活,肯定不能让百官一起参与讨论,不然吵到明年这个时候,预算都做不出来。

除了内阁和六部尚书外,其他人都被排除在外。

“今年的税款,怎么下降了这么多?”

姜书翰皱着眉头询问道。

北方各省受洪涝影响,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他可以接受。

问题是未受灾的南方各省,财政收入也出现了下降。

从完成税制改革到现在,这还是第二年出现财政收入下降,南方各省更是第一次收入下降。

“首辅,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天灾人祸导致的。

顺天府的情况,我们就不说了,大家都亲自感受过。

河南、陕西两省,不光遭遇洪灾,还赶上了兵灾,朝廷免除了两地的税款。

其他北方省份,也或多或少遇到了灾情,朝廷免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