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马皇后亲弟,开局救朱雄英> 第126章 马天:老四不愧是未来永乐大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6章 马天:老四不愧是未来永乐大帝(2 / 3)

百官们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而上。

而在人群之中,浙东御史金炯的脸色死白。

作为崇山侯李新的姐夫,他此刻只觉得奉天殿的青砖地正寸寸开裂,而自己正坠入那深不见底的冰窟之中。

下朝后,马天出了奉天殿,抬头望了灰蒙蒙的天空。

“舅舅,走了。”朱棣的声音从身旁传来。

两人刚踏上御道,身后传来一声呼唤:“舅舅,老四,留步。”

马天与朱棣同时回头,只见太子朱标正快步从奉天殿侧门走出。

朱标今日穿一身石青色常服,面色疲惫。

他走到两人面前,廊下的阴影恰好遮住他半边脸。

“大哥。”朱棣拱手行礼。

马天则只是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朱标身后空无一人的回廊,低声问:“太子殿下有何吩咐?”朱标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定定地看着两人。

廊外的风雪卷进来,掀起他宽大的袍袖,露出内衬里绣着的暗金龙纹,那是储君的象征,却在这寒冬里显得有些单薄。

“你们想干什么?”朱标的声音不高。

朱棣挑眉,笑容坦然:“大哥,我与舅舅身为皇亲,又领了查案的差事,自然要尽快梳理证据,免得耽误了父皇的旨意。”

“查案?”朱标忽笑一声,“当孤是三岁孩童吗?我看你们是想借着李新的案子,把水搅浑,好牵连更多人吧?”

朱棣和马天对视一眼,没想到朱标看的这么清楚。

马天脸上的笑容淡去:“太子殿下这话从何说起?我们尚未有任何动作,殿下就已先入为主,判定我们会“牵连无辜’?”

朱标深吸一口气,面色稍微柔和:“李新罪该万死,但孤不希望看到有人借着查案的名义,行排除异己之实。舅舅,你我虽是亲戚,但朝堂不是后宫,不能由着性子来。”

“太子殿下放心。”马天拱了拱手,“我与燕王殿下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自然会“秉公执行’。”朱标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又转向朱棣,见朱棣只是垂眸不语,终于无奈地叹了口气。

“罢了,你们好自为之。”他挥了挥手,“记住,父皇虽然严厉,但终究是希望天下太平,你们别让他老人家心寒。”

说完,朱标不再停留,转身大步流星地向文华殿走去。

他的背影在风雪中显得有些单薄,却依旧挺得笔直,像是肩负着整个大明的重担。

马天望着他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回廊尽头,轻叹:“你大哥啊,还是太正了。这朝堂之上,哪有非黑即白的道理?”

朱棣沉默了片刻,不置可否道:“大哥自有大哥的难处,我们也有我们的差事。走吧,回衙门去。李新的案子才刚刚开始。”

两人转身向宫门走去,脚下的御道已被积雪覆盖,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迎面走来几位下朝的大臣,远远看见马天和朱棣的身影,立刻纷纷避到廊下,或是低头疾走,像是唯恐被这两人身上的“煞气”沾染。

马天对此视若无睹,只是加快了脚步。

寒风灌入他的衣领,却让他感到一阵清醒。

朱棣皱着眉头:“舅舅,大哥毕竞是太子,有些事他不便参与,也不便知晓。我们只要把该做的做好,将来他会明白的。”

马天侧头看了眼朱棣,年轻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与果决。

“明白与否,不重要。”马天淡淡道,“重要的是,这盘棋该怎么走,我们心里得有数。”两人相视一眼,不再多言,踏着厚厚的积雪,匆匆向宫门走去。

锦衣卫衙署的暖房内,炭火得正旺。

马天随手将厚重的披风甩在椅背上,朱棣则解下腰间佩剑。

“都在这里了。”朱棣指了指桌上堆叠如山的文牍,“从李新的履历到金炯的宦海沉浮,再到江南十三府的田亩赋税清册,但凡能调阅的,都搬来了。”

马天抓起最底层一卷泛黄的绢本。

绢本上用蝇头小楷记录着苏松地区的田赋数据:“乖乖,这哪里是种田,分明是拿金子往朝廷送。”“舅舅可算看出门道了。”朱棣递过一叠盖着户部大印的文书,“洪武二年,父皇下令苏松田赋按私租簿征收,寻常府县每亩不过三斗,苏松却要翻倍。你猜怎么着?这些地主老爷们变着法儿把赋税转嫁到佃农头上,自己反倒囤了满仓的粮食。”

“难怪民间都说“苏松熟,天下足’,敢情是拿佃农的命纳粮啊!”

“苏州府吴县的沈万三,单是隐匿的田产就有三千顷,相当于半个应天府的耕地!”

卷宗里夹着一张密探绘制的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江南士绅的田庄分布,尤其是太湖沿岸,几乎被朱红与赭石色完全覆盖,宛如一张密布的蛛网。

“更狠的还在后面。”

“这些田庄名义上归各家地主,实则通过“投献’“诡寄’等手段,把赋税挂在贫苦农户名下。去年应天巡抚奏报,说有地主家的狗奴都挂着十顷良田的户头。”

暖房内的炭火虽然旺盛,马天却感到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

方才在奉天殿上,吕本等人振振有词地弹劾自己,却对江南士绅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