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马皇后亲弟,开局救朱雄英> 第240章 朱英力压朱允炆,朱元璋认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0章 朱英力压朱允炆,朱元璋认可(1 / 5)

文华殿。

朱标正俯身案前,右手握着朱笔,左手按在一份来自河南的奏折上,眉头微蹙。

一旁的朱英,手里捧着一本奏折副本,问:“殿下是在忧心粮款数额?”

“正是,开封府上报的受灾户数比去岁多了三成,可我记得今年开封虽多雨,却未到决堤的地步,耕地也没减多少,这数额瞧着总有些悬。可若驳回重报,又怕真有百姓等着粮米活命,误了时辰。”朱标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

朱英合上奏折,沉思了下道:“殿下不妨细看开封府附的耕地明细,他们报的受灾田亩多在黄河沿岸,可去年冬里,咱们用格物院的水泥加固过那段河堤,今年汛期虽有漫溢,却没冲毁多少田地。再者,臣上月去格物院时,见工匠新制了雨量计,能精确计量各州县的降雨量,开封府今夏的降雨量比周边的归德府还少两成,归德府只报了四万受灾户,开封府却多了三成,这里头定然有虚。”

朱英说着,从副本堆里翻出一份格物院的月报,指着其中一页的道:“殿下你看,这是格物院派驻河南的工匠传回的数据,开封府春季总降雨量是三寸七分,归德府是四寸二分,可归德府的受灾户数反而少,这不合常理。”

“你这么一说,倒真是疑点重重。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直接驳回,恐伤了地方官的脸面,若是不查,又怕粮款被挪用,百姓受苦。”朱标接过月报,细细看了一遍。

“臣建议派巡按御史去一趟开封府,不用声张,就说是“核查河堤加固情况’,顺带让御史带上两名格物院的工匠,工匠能凭雨量计和河堤的实际情况判断灾情真假,再查开封府粮库的出库记录,看去年的存粮是否真如他们所说“尽数用于赈灾’。若查实虚报,再追责不迟;若是真有隐情,也能及时调整粮款数额,既不冤枉好官,也不让百姓受屈。”朱英的声音从容,似乎早已将其中关节捋得透彻。

朱标听得连连点头,拿起朱笔批注:着巡按御史携格物院工匠赴豫核查,据实奏报。

写完,他抬头看向朱英,眼底带着几分欣慰:“你这心思,倒比我细得多。以前总觉得你在格物院琢磨机器是强项,没想到看这些政务奏折,也能一眼瞧出本质。”

朱英笑了笑,将手里的副本放回案边:“都是跟着殿下学的,你往日批奏折时,总教臣“看奏折要看背后的百姓’,臣不过是记着这话罢了。”

两人说话间,谁也没注意到,文华殿多了一个人。

朱元璋穿着一身常服,脚步很轻。

他本是晨起后想着文华殿看看朱标,却没料到刚进门,就听见里头两人的对话,竟一时忘了出声。他站在殿门阴影里,目光落在案前的两人身上。

朱标俯身写批注时,朱英会悄悄将案边的茶水往他手边推了推,那茶盏里的水还冒着细白的热气,显然是刚续上不久。

朱英说起格物院的雨量计时,朱标会听得格外认真。

阳光恰好落在两人身上,朱标的发间已染了几丝银白,朱英的眉眼间却满是少年人的沉稳,可当两人目光相对时,那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像极了他当年和朱标议事时的模样。

那时候朱标还小,总凑在他身边问“爹爹,这奏折说的是什么”,如今,朱标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太子,而朱英,竟也能站在他身边,稳稳接住他的疑问。

朱元璋的目光又落在朱英身上。

方才听他们议河南赈灾,这孩子不仅能从户数和耕地的矛盾里看出虚报,还能想到用格物院的仪器去核查,既不凭主观臆断,也不循常规旧例,这份通透和务实,连朝中有些老臣都未必能及。

后来两人又议起陕西的吏治奏折,有官员奏报“地方乡绅阻挠新政”,朱标正愁该派谁去调解,朱英却直言“不是调解,是查根。乡绅敢阻挠,定是和地方官有勾结,不如派锦衣卫暗查,一查一个准”,语气里没有半分犹豫,却句句切中要害。

朱元璋心里悄悄叹了口气。

他总琢磨,朱英到底是“朱英”还是“雄英”,总怕这孩子身上的陌生灵魂会碍着朱家的根基。可此刻看着他站在朱标身边,条理清晰地分析政务,精准地给出建议,看着朱标对他全然信任的模样,那些纠结忽然淡了些。

眼前这孩子,懂政务、知民心,还能和朱标这般默契,这不就是他盼着的、能辅佐太子的朱家后辈么?“咳咳。”朱元璋轻轻咳嗽了一声,殿内的两人这才惊觉有人进来,连忙转身。

朱标和朱英同时躬身行礼。

朱元璋笑着走上前:“免礼免礼。你们俩议事,咱在外头听了半晌,倒也跟着学了不少东西。”朱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父皇怎么来了也不叫儿臣?”

“叫什么?”朱元璋拿起案上那份河南奏折,“你们议得正好,咱打断了多可惜。英儿这主意好,用格物院的仪器查灾情,既准又快,比光靠官员上报靠谱多了。”

朱英垂手道:“都是殿下先看出了疑点,臣不过是添了些细枝末节。”

“你也别谦虚。”朱元璋看向两人,“标儿,往后你议事,多让英儿在旁边陪着,你们俩这么默契,咱看着也放心。”

“嗌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