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
一名兵部主事高呼:
“前线600里加急,川南大捷,川南大捷。”
由于跑的太快,在广场上狼狈的摔了一跤,但他也顾不得疼痛,爬起来继续猛跑。
军报不等人。
尤其是捷报。
乾清宫。
顺治大喜,一张薄薄的纸竞是翻来覆去的看了三遍。
“臣吴三桂叩首,顺治八年四月十六,臣率麾下3万将士浴血奋战,击败伪蜀王刘文秀部,斩敌6000首级余,收复十二座城池,目前屯兵乐山,威慑大西贼腹心。”
“好,好啊。”
此时,顺治想起了钦天监报的天降祥瑞,这不就对上了。
“太后到“”
“额娘,你怎么来了?”
“听说你这里有喜事,哀家来瞧瞧热闹。”
“吴三桂率军在川南击溃了刘文秀的主力,取得了川南战役大捷。再加上半个月前,平南王尚可喜部在梧州以西击溃明军5000余,定南王孔有德在柳州阵斩明军2000余。额娘,如此一来,我军就对敌形成东线、北线两路夹击,只待一鼓作气,即可拿下云贵。”
“哀家跟你打个赌,接下来的战事肯定没你想的顺利。”
“为什么?”
“因为,你还没下旨昭告天下封他们四个做藩王。”
顺治的笑容瞬间凝固。
“额娘,你觉得吴三桂孔有德他们会故意消极怠战?”
“你觉得呢?”
“混账东西。”
顺治恼火。
孝庄很淡定。
“所以,你准备怎么封他们?”
“朕准备把云南封给吴三桂,贵州封给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继茂这俩一起安排到福建去。他们四个汉藩王,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如此一来也非国之幸事。一旦他们起了异心,广东第一个丢,湖南第二个丢,江西第三个丢。”“额娘有什么办法?”
“哀家倒是有个主意,你姑且一听。”
“额娘请讲。”
“先不下旨封藩王,你悄悄的派一支八旗劲旅南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然后再和他们扯皮。”“谁为帅?”
“尼堪!”
母子俩心照不宣,尼堪此人勇则勇,但不堪大用,用来抢功最好。
“福临,听说蒋青云回京了?”
“是,前儿个回来的,朕和他谈了两个时辰。”
“他说什么了?”
“他说前明殷鉴在前,崇祯没钱,百姓也没钱,但是官绅个个有钱,问题就出在程序上,朝廷不能定义程序,官绅们随便定义程序。推行户部程序改革既可以打压议政王大臣,还可以打压地方士绅,反过来加强中枢集权,加强皇权。”
“他说的很好。”
“额娘,朕听十三衙门的人说,您在他身边布置了眼线?”
“是有这回事。监视他,同时也是保护他。”
孝庄说的很坦然,顺治默默点头。
如果臣子是忠诚的,就不该瞒着朕。臣子心里如果没有鬼,就应该主动透明,这样朕才能放心。“眼线有什么发现?“
“她扎的不够深,没什么发现。不过,哀家近日觉得宁完我和蒋青云这俩人走的越来越近了。”“宁完我最近多次上书要求强化监察。”
“福临,帝王术就是平衡术,满洲的议政王大臣们横跨军政两界,一手管着六部,一手管着旗务。要想制衡他们,你就得重用汉臣还有蒙古王公。”
“儿子谨记母亲教导。”
顺治虽然对孝庄不满,但也知道在很多事情上,俩人的共同利益超过了矛盾。
次日。
议政王大臣会议。
顺治刚抛出派满洲旗丁出战的想法,就得到了众人的大力支持。
“皇上圣明,这份辉煌的军功绝不能都让他们汉人都拿了,大清是咱们满人的,绝不能颠倒乾坤。”“对,出兵!”
正红旗旗主满达海:“本旗愿为朝廷分忧。”
镶红旗旗主罗克铎:“奴才愿领兵南征。”
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勇士们求之不得。”
两白旗没了旗主,都统、副都统们也都积极求战:“愿为皇上分忧,诛杀大西贼。”
两黄旗是顺治亲领,更不在话下。
美好的前景暂时掩盖了矛盾,一时间,君臣和谐,八旗同心,气氛激昂,人人求战。
顺治:
“满洲乃是大清的根本,旗丁乃是朝廷的基石。如无十分把握,绝不能轻赴战场,旗丁宝贵,损失不起,损失不得。因此,朕决定每旗挑选400满洲旗丁为军官,再挑选2000汉军2000蒙军。如此,凑出一支两万七千人的大军,配足军械、战马,待暑夏一过,立即南下。”
“皇上圣明。”
顺治满意的点点头:
“郑亲王,大军出征该走哪条线?”
在场的所有人中,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最了解战事的,毕竟他在湖南呆了很长一段时间。
“奴才认为,大军应从湖南进入广西,在桂林休整之后,进攻云南,拿下昆明,从而对贵州形成三面合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