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修河这点小事(1 / 2)

第72章修河这点小事

淮阴。

府衙的地龙烧得暖融,空气中飘散着墨香。宽大的书案前,林若轻轻合上最后一卷用朱砂批注过的财赋奏报……历时十五日,新岁的钱粮赋税、各郡县财政预算、以及庞大工程专项款的分拨,终于尘埃落定。

厚厚的卷宗堆在她案头,像一座沉默的山丘,承载着未来一年的运转。林若估计西秦需要消化刚刚得来的土地,一年之内,当是没有什么兵灾,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新来的土地耕耘。

在严格的安全措施下,会议并没有出现大的安全事故,林若对此进行了表彰。

但很明显,她座下的官员们当时的眼神看彼此时充满了不服,眼神里大有下次绝对不放过你的味道。

这些都是小事,,新年新气象啦。

淮水北岸,邗沟新渠工程段。

新任河工总督槐序已然褪去了静塞军的冷硬战甲,换上一身便于行动的深蓝官袍,他安静地站在还散发着泥土腥气的新堤坝上,扫视着下方正在晨曦中安静的工地。

他已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能摸鱼一段时间已经是不易了,被抓包也是迟早的事。在之前,书院的学生们就组织过好几次勘察,疏浚的报告和工程被反复商讨论,可以说一切都准备齐了,就等人到了开工!如今,来自北地的俘虏已经整修完毕,就等开工了。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比如先前勘测里,邗沟的有几处被农家占了水道,围河造田,已经被退耕还河。

另外就是要裁弯取直,有一段河段,本来由东原河道绕行二十里,现在新的方案里,这一段准备新开直渠,线路直接变成了八里。还有修筑河堤的土石,一部分会从淮水入运,一部份直接开山取石。清晨,天刚亮起,河滩上绵延的草屋里,一队队穿着麻袄的人们已经在钟声的呼唤下纷纷出门,他们的居住条件很拥挤,但问题不大,做为草原人,他们大多数都习惯一家七八口拥挤在毛毡帐篷里,这样更为暖和,在这江南,没有冷风,他们反而还有些不习惯.……

排好队,打好绑腿,拿起竹筒水壶,他们依次从码头出发,出发时,已经有数辆马车在沿途等待,每路过一人,便发上一张可以掏个洞挂在脖子上的胡饼,打上一勺水在竹筒中,让他们边走边吃。胡饼还带着温热的气息,一口咬下,结实的口感带着盐香,嚼在口中,十二分地香甜,让人原本的疲乏很快退去。

吃完一大张胡饼,便差不多到了河滩上,原本热闹的运河上,只剩下河心的淤泥与枯水,杂草腐烂的味道随着淤泥蔓延,钟声敲响,拿起器具,一天的工作便开始了。

眼前,原本繁忙的运河主干道已辟出作业河段。冬日的枯水,袒露出黝黑的河床与淤积的葑草烂泥,腐殖质的气息浓重刺鼻。

“动工一一!"号令再起。

巨型“铁犀爪"在绞盘隆隆声中吊起,重重砸下,撕开坚韧的河底水草。身强力壮的河工背负着沉重的柳条筐,将淤泥艰难地运上河岸。岸上,早已挤满了附近的乡民!驴车、牛车、手推车排成长龙。新鲜的河泥甫一落地,便被蜂拥而上的乡民用各种工具扒拉上车。这可是烧砖、肥田的上好宝贝!平日里辛苦也难得几筐,如今简直像天降的横财。驴车满载着乌黑的"财富”,转过几个弯道,奔向星罗棋布于运河沿岸的砖窑区,最大的几处窑口已是浓烟滚滚。

窑场外,数百工匠挥汗如雨,将炼熟成团的河泥送入砖坯模具,成型的青砖被码放成巨大的镂空“砖墙”等待入窑。“这边!这边!收泥了!"管事高喊着。

“好嘞!一车三十文!"热情的招呼声此起彼伏。“泥来了!卸这边!"窑场管事喜笑颜开。那些赶着驴车来送泥的乡民,却少有直接收钱的。他们大多挤到窑场角落的废料堆里,双眼放光地挑拣那些烧裂、变形或色泽不均的残次青砖。“老叔,这半块我要了!”

“这块还能敲一敲,砌个柴房灶头没问题!”手持短小坚硬的“砖刀",叮叮当当地将残砖稍作修整,便宝贝似的装上驴车。这些"垃圾”,对他们而言便是盖间厢房、搭个牲口棚甚至修个结实土灶的希望!能用免费或便宜收来的河泥换这些砖,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买卖!这些残次的砖块,用灰泥堆垒,多凑一些,便可以在房前屋后,修个小屋,可是大大的事,原本的土屋,便可做猪圈或者牛棚,若是太少不够筑屋,也能筑成土灶、火窑。

能用河泥来换,这种机会,那是少之又少!砖窑的主事们也甚是满意,这些砖都是河工主事那边预定的,量极大,平时都拿不到这么多的上好河泥,如今烧好了,虽然是按三十文一百块砖的最低价格拿货,可耐不住多啊!

按修一间房要一千四百多块砖来算,河工这单子,一共要五百多万块砖,他们这一座砖窑根本吃不下。

不得以,整个淮阴、邗沟附近的砖窑过年都不停工,高价招人,还花钱买泥、大量购碳,就是为了这次吃个饱。

不只是运河两岸的砖窑、瓦窑、木工,过年都不回家,因为接了那些河工的大单。

不过……

“实在想不通,那些人说是河工,其实是俘虏啊!为什么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