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胜者为王
长安城的愤怒与慕容氏的哭嚎,如同被阴山阻隔的风霜,传不到敕勒川的腹地。
盛乐城外,九月枯黄的草原上,一场属于胜者的喧嚣正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金秋的草原本该是牧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但今年的天灾,让大地提前披上了萧瑟的枯黄。然而,这凋敝的景象,并未影响盛乐城外的空前盛况,相反,这场灾难,恰恰成了代主拓跋涉珪巩固权柄、整合草原的绝佳契机!半年多来,拓跋涉珪的铁蹄踏遍了漠南漠北。兼并高车、击溃柔然、吞并匈奴刘卫辰部……这每一次胜利,都伴随着老弱病残的淘汰与庞大畜群的“减负"一一那些在灾年难以养活的牲畜被大量宰杀风干,化为过冬的肉食储备。残酷的战争与迁徙,如同无情的筛子,筛掉了草原上最孱弱的部分,弱小的孩童和力气不足的老人们永远留在了迁徙的路上。人口减少,也暂时缓解了草场枯竭带来的生存压力。被征服的部族也没什么仇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就是草原亘古不变的法则。
此刻,盛乐城这座土黄色的、低矮的草原王城,正迎来它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
来自徐州千奇楼的庞大商队,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跋涉千里,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他们从黄河入清河,北上幽州,再换车马,翻越居庸关,一路风尘仆仆,将满载着盐、茶、烈酒、铁器(禁令已解除)的货车,驶入了桑干河畔,最终停驻在盛乐城外那广袤的敕勒川平原上。盛乐城本身并不宏伟,土黄色的城墙仅两丈高,围成一个南北狭长的五边形。
但它的位置得天独厚,背靠阴山,面朝黄河支流,敕勒川平原沃野千里。此刻,城外原本应是牧场的土地上,却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糜子田!糜子,这和耐寒耐旱的作物,其籽粒可炒制成草原人赖以生存的炒米,其秸秆叫作糜穰,更是上等的牲畜饲草。
这里的人半牧半耕曾经的慕容家就因为兵马踩坏了大量糜子田,从而被代国君王什翼健带兵把云中拿下,杀了踩踏糜田的那王公。盛乐城外,来自草原四面八方的大部落,如同朝圣般汇聚于此,毡帐如云,人声鼎沸,牛羊嘶鸣,马匹嘶昂!
这几年来,夏初的“青草集"与秋日的“枯草集”,已经渐渐成为是草原上最重要的两次大集,而今年的“枯草集",规模远超以往!交易的核心,当然是围绕着羊毛展开。
各部落将精心梳洗、打包成捆的羊毛运抵盛乐,交由拓跋部的官吏严格查验等级、称重。越是细长、干净的羊毛,收购价格越高,哪怕是一文钱的收购差价,在巨大的羊毛量下,也会成为一个让部族震惊的数字。拓跋涉珪治下代国官员们,此刻化身为精明的中间商,他们与千奇楼的大掌柜们围坐在巨大的毡帐内,唇枪舌剑,讨价还价。小部族是没有资格直接和千奇楼谈价格的,他们只能依附大部族,只有贺兰、高车这些大族,才有资格上桌,和拓跋鲜卑一起,与千奇楼议价。最终,羊毛的价格被敲定。
拓跋部会向各部落发放一种特制的"汇票",上面标注着他们羊毛的价值。随后,各部落的酋长、头人便拿着这些“汇票”,如同持着珍宝,涌入千奇楼那如同菌毯般铺开的巨大贸易区!在这里,他们可以用汇票兑换任何需要的物资!
千奇楼的货场,堪称一座移动的宝库,堆积如山的货物覆盖着厚厚的桐油防水布,在平板马车上静静屹立,只在边缘处偶尔露出一角,便足以让围观的草原人发出阵阵惊叹和吞咽口水的声音!
然而,最吸引草原人目光的,甚至不是这些货物本身,而是那覆盖在货物上、在阳光下泛着油润光泽的桐油防水布!相比沉重、吸水后变得如同铁块般的毛毡,这种轻便、坚韧、滴水不漏的桐油布,简直是神赐之物,用它遮盖草料,不怕雨淋;用它搭建临时帐篷,防保暖;披在身上,就是最好的蓑衣!
谁家能有一块,立刻就能成为部落里人人羡慕的对象,不少头人甚至盘算着,用羊毛换来的汇票,第一件事就是买上一大块桐油布!走入摊子围成的街道上,这里有厚实的毛布、细密的麻布、色彩鲜艳的丝绸,尤其是丝绸锦缎,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旁边甚至有木人模特穿着做好的羊羔软皮成衣,华丽的外形,柔软的羊毛只在滚边出露出,只要是年轻人,就没有几个不驻足难以挪步的。
有的摊子上的,则是压制成砖的茶饼,每块一斤,如城墙一样堆垒在摊子上,散发着独特的草木芬芳,是草原人解腻消食的必需品,这里是聚集妇人最多的,购买时,摊主会麻利地拿铁针戳开茶砖,露出其中内里,给妇人们验货,证明没有一点掺杂做假。
而妇人们则会露出心痛的神色,并且把落下来茶叶碎片,细心扫到油纸包里,不放过一点尘埃。
相比之下,雪白晶莹、堆成小山的海盐,就不是那么受人追捧了,毕竞草原上也有盐池,在这里买盐,没有五花池的盐更划算,但很多部族的头人贵妇,还是愿意买这里纯净的雪盐,而不是池里的苦盐。至于最抢手的,当然是解除禁令后的铁具店铺。三百口铁锅根本上不了摊子,在进城前,就已经被草原各大贵族们瓜分完毕一-一口黝黑锂亮的大铁锅,足以让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