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明白了么?
权力的争夺没有柔情蜜意,虽然林若让朝臣按她提出的规则来玩,但这并没有让这场争端变得温和一些。
章程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是由人来具体执行和解释的规则,就必然存在可以被修改和利用的空间。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于是,在设于正殿、由太皇太后陆氏和小皇帝刘钧共同主持的第一次“朝议"上,关于那二十个内阁席位的具体分配标准、推举方式、乃至未来议事规则的讨论,便让殿内外都蔓延着火药味。
年轻的皇帝刘钧,面无表情地高踞于御座之上。他让自己像一块冰冷的石头,高高在上,俯视着下方如同市井菜场般喧嚣的朝堂。他看着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的衮衮诸公,此刻为了一个席位,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惜揭对方的老底、翻历史的旧账,心中充满了冰冷的嘲讽和一种奇异的悲伤。
他们在分食属于皇帝的权力,他这个皇帝,正在被供起来。他却只能高高在上地看着。
“我扬州吴郡苏氏,于朝廷有定鼎之功!"一位苏姓大臣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傲然,“当年行台(朝廷流亡政府)仓皇南渡,是我苏氏倾全族之力,备舟船、迎圣驾、护渡江,更提供钱粮人手,助朝廷在江东站稳脚跟!此等功勋,难道不值一席?”
话音刚落,立刻有人嗤笑着反驳:“笑话!苏公莫非忘了?你苏氏后来还曾清君侧′呢!兵围建康,逼宫胁迫,这′大功',你且问问陛下,是认,还是不认呢?这话杀伤力过大,直戳苏氏心窝,当场就涨红了脸。“正是!"另有人落井下石,“卢龙之乱,搅得江东不宁,民不聊生,根源便是你苏氏恃功骄纵,跋扈不法!”
苏氏家主气得浑身发抖,正要反驳,另一边又有人高声为自己家族造势:“我会稽山阴王氏,累世高门,两世三公,于朝廷黄册户籍、礼乐典章贡献卓著,门生故吏遍及朝野,德高望重,理当占得一席!”立刻有人冷笑讥讽:“德高望重?当年助炀帝祸乱天下、大兴土木、残害忠良的,可少不了你们王氏的先祖!居然还有脸在此大言不………哎!你放开我!你想干什么?!”
话未说完,他的衣领就落入人手,当场被扇了耳光,他当然也不示弱,伸手就扯了对方头发,还了一巴掌,对方一拳轰来,他抱着滚成一团……场面一度失控。
好在他们都不是孤军奋战,立刻有朝臣上前拉开,说怎么可以动手有辱斯文云云。
“是他先一派胡言!"王氏家主怒极气极,“那年炀帝倒行逆施,杀人如麻,我家先祖乃是忍辱负重,委身事贼,实为保护朝中清流正臣,以待天时,此乃存续社稷之苦心!”
“对,当年要不是王丞相提前把忠良放置在江南,又怎会留下薪火,再扶江山!”
“那我吴郡周氏当年也是帮助了抵挡北方铁…”“我琅琊临沂颜氏也没是满门忠烈……
“我陈郡阳夏袁氏……”
争吵声、辩解声、斥责声、甚至推操拉扯声混杂在一起,往日庄严肃穆的朝堂,此刻俨然成了泼妇骂街的场所。太皇太后陆氏静静地坐在珠帘之后,看着这混乱不堪的景象,思考着怎么拿到自己那一票。林若并未派人到场监督,因为她根本不需要一-无论如何争吵,最终的结果都必须符合她设定的框架,而她手中稳稳握有的那一票,没谁敢撇开她。就这样,从清晨天光微亮,一直吵到日头西斜,殿内烛火都已点燃。参与争吵的人们早已口干舌燥,饥肠辘辘,精神疲惫不堪。就连端坐龙椅的刘钧,也早已悄悄让内侍在御案下备了酒菜点心,趁人不注意时偷偷抿上一口,吃上一块,冷眼旁观着这场闹剧。
然而,尽管进程缓慢且混乱不堪,但在场的人终究都是历经风雨的人杰。他们清楚地记得林若给出的最后期限一-十天!十天后,这位手握重兵的徐州之主就要离开建康。若在此之前不能拿出一个各方勉强接受的章程,天知道那位行事莫测的林使君会做出什么?谁也不想知道如果不实力这个规则,对方会做什么。
在巨大的外部压力和紧迫的时间逼迫下,争吵终于开始向着实质性的妥协迈进。
就在这混乱的第一天即将结束,所有人都精疲力尽之时,第一条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官制条款,在激烈的讨价还价中,终于被敲定了:“各州郡县所征赋税,除上缴国库之份额外,可留存三成于本地官库,用于地方政务、水利、教化、抚恤等项开支。”这一条非常重要,在以往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地方征缴的赋税理论上需要全部上缴国库,再由中央根据需要进行拨付。地方财政极度依赖中央,自主性极低。而这一条款,意味着地方,尤其是被各大世家实际控制的州郡,首次获得了稳定的、可自主支配的财政来源!
虽然只有三成,但这笔钱对于地方来说,意义非凡,有了这笔钱,州郡可以修缮城墙、疏通河道、兴办学校、赈济灾荒、蓄养更多吏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扩编地方武装。
这条规则的通过,也让所有人看到,在林若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博弈和妥协,是可能达成共识的。
尽管争吵仍会继续,但一个由利益驱动、在规则内争斗的新模式,已经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