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帮个小忙
秋日的太阳依旧酷烈,但对于华北平原上的农人来说,这却是最爱的天光。家家户户的门前、屋顶,但凡能晒到太阳的空地,几乎都被金黄的麦粒、饱满的玉米棒或粟米铺满了。
还有切成条状正在脱水的芥菜疙瘩、萝卜干,以及串起来晾晒的干豆角……路过这里,空气里仿佛满满都是谷物干燥的清香和阳光的味道。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享受这阳光。
在彭城郡下辖的一处偏远乡里,年轻的陆漠烟正和他的同僚们翻山越岭,进行着秋税粮的征收与核对工作。
“这些用来晒秋的竹编太少了,流民们都不够,记得要多让淮阴送些货过来。“他们一群人一边聊着一边回房。
“北方竹子少,还是用蒲草编席吧。”
“南方多啊,蒲草席用久一点缝隙就大了,还得是竹编好……陆小公子没听这些,他脑瓜子嗡嗡的,刚回到临时作为衙署的乡亭,就抓起桌上的粗陶水壶,也顾不得仪态,对着喉咙猛灌了好几口凉水,才长长舒了口气,失去骨头,趴在桌上,脸上写满了疲惫和风霜:“这收税的活计,可真不是人干的……”
以前十六年,他何曾受过这种田间地头、翻山越岭的苦?一个矮胖敦实的同僚,也是他这几个月来的搭档,笑着从旁边的大水缸里也舀了一壶水,咕咚咕咚喝下,抹了把嘴道:“知足吧,小陆,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要不是主公这些年大力拓土,增设了这么多州县,咱们这些刚从书院毕业的毛头小子,哪能这么快就有实务上手?怕是还在淮阴城里排队等着候补呢!”他这话倒是不假。按旧制,像他们这种下乡催收税粮的小吏,多属于徭役性质,不仅没有固定俸禄,还要负责将收上来的粮食完好无损地运到县城,途中若有损耗,还得自己掏腰包赔补。
但在徐州新制下,他们这些基层户吏是有正式编制的,享有俸禄。而且税粮征收流程也改了,主要由各户自行将粮食运到乡里指定地点集中,他们只需在乡一级负责核对账目、清点数目、检查质量,确认无误后,再由乡里组织人力运往县衙。
只是不用亲自担粮赶路,但工作量依然巨大,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负责向乡民推广适合山地丘陵种植的新作物(玉米),宣传和指导使用新式农具(打谷机、曲辕犁),甚至要上山下乡实地甚察,指导村里的里正们记录本地不同节气的降雨量、气温变化等基础数据。事情琐碎繁杂,在这人手紧缺的时节,成绩优劣,一眼可见,当然晋升也就快。
不过,经过这几个月的磨砺,陆漠烟虽然嘴上叫苦,但也略有自得,自觉也算是个合格的“基层工作者"了。
就在他刚喘匀气,准备继续核对下一批账目时,他的顶头上司一-一名比他年长不了几岁沉稳干练的男人快步走到他身边,用一种混合着惊讶、探究的古怪眼神看了他一眼,将一份公文递到他面前:“小陆,你的调令。上边命你即刻放下手中一切事务,速回淮阴述职。”
这话声音不大,却像一块石头,咚地打在其它人脑浆里,瞬间,所有同僚的目光“唰”地一下聚焦到了陆漠烟身上,全是疑惑和羡慕嫉妒恨。刚才还在和陆漠烟抱怨的矮胖同僚反应最快,几乎是一个箭步冲上来,勒住他的脖子哀嚎:“好你个陆漠烟,我们都苦哈哈地在基层打拼,你居然一步登天,就回淮阴了,举报,一定要举报!”
“别闹,"陆漠烟被勒得咳嗽两声,费力地挣脱,他打开调令,看到主公亲自签发的印章,神色凝重,“我有不好的预感。”“闭嘴,反正你给我记住,狗富贵,莫相忘!”快马加鞭,一路不敢耽搁,半个月后,风尘仆仆的陆漠烟终于赶回了淮阴城,并立刻得到了林若的召见。
州府书房内,烛火明亮。林若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小陆,你对南中夷人,所知多少?”
陆漠烟他沉默了片刻,坦诚道:“回禀主公,所知……甚多。”林若微微颔首:“那么,我能否知道,这些关于南中夷情的信息,你的来源是何处?”
这件事很重要,如果要入徐州核心,那肯定是要背调的,但陆漠烟的势力太偏远,千奇楼能查到的也不多,有些消息,好像早就被清理过了。这个问题让陆漠烟陷入了更长的沉默,他垂着眼睑,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正当林若以为他有所顾忌,准备说“若不便,可不必言明"时,陆漠烟却突然抬起了头,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一字一句:“是……我爹娘给我的消息。”林若闻言,确认道:“你爹?你是说……陆韫丞相?”陆漠烟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摇了摇头,复杂道:“不。我的生父,并非陆韫。”
啊,不是,我就问问,还能吃到这种瓜?
林若震惊。
陆漠烟却如放下心中巨石,整个人都松弛了下来,也不再隐瞒,干脆地讲了前因后果。
“当年南渡之后,皇室子嗣单薄,先王膝下唯有我母亲一位嫡出的公主。自然备受宠爱,性子不似寻常闺秀,不喜女红,那时江山不稳,她痴迷武艺,甚至亲自训练宫中侍女作为护卫,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能统兵征战,为父分忧。”陆漠烟的声音带着几分迷茫,“她十五岁那年,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