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突厥
烈日当空,巍峨的朱雀门如若一张硕大的兽口,吞吐着进出的人流。城门内侧,左右各设一长条木案,案后坐着两名身着皂隶服、头戴方巾的书吏,面前堆着厚厚的簿册、印泥盒和笔架。
萧岐玉巡街归来,身后的士兵各自下马,迫不及待地去领每日一碗的绿豆汤。唯独他端坐马背,纹丝未动,缓缓扫视着排得整齐的长队,眼神沉静却带着无形的威慑。
“籍贯?年龄?进京所为何事?”
书吏眼皮都懒得抬,声音平板得像块木头,问题千篇一律。轮到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背上背着竹篓,里面是两只肥硕的老母鸡,正在不安地咯咯叫唤。
老者先将引书恭敬递上,点头哈腰道:“回官爷,小老儿乃山东人氏,今年六十有二,来京看望怀孕的闺女。”
书吏仔细验过鱼鳞册,对比过姓名年龄及长相,又验过所携之物,便在引路上盖上红戳,沉声一句:“过。”
老者千恩万谢地退下,汇入城中的喧嚣。
长队往前挪动一人,轮到的是名青壮汉子。汉子许是头次进京,面色紧绷,眼神飘忽,面对盘问时回答得磕磕绊绊,额角渗出汗来,还被士兵从身上搜出一柄宰杀牛羊的剔骨刀。书吏的目光顷刻锐利如鹰,连珠炮似的质问:“你作何营生?此物是做什么用的?来京城究竞所欲何为?可有亲朋在此?”汉子被问了个满脸懵,一问摇头三不知,士兵将刀夺走时,还傻乎乎地去抢刀。
“将此人拿下!"书吏一声暴喝。
士兵一拥而上,一左一右扣住了汉子的臂膀,送往廨舍接受搜身。经此动静,长队顿时哗然,排队的百姓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人群里,唯有一人保持着安静。
那人是名青年男子,年龄约有三十上下,身上穿着常见的短褐胫衣,脸色糙黑,双眸精亮,石沉大海的长相,并未有什么值得注目的地方。唯一值得一提的,便是如此炎热的天气,此人居然头顶一顶沉闷的毡帽,看着便心生火热。
他静静排在队伍里,既不交谈也不张望,那双精亮的眼睛却牢牢锁定盘问的书吏,仿佛要从那千篇一律的问答中,摸索出什么万无一失的规律。“下一个。”
队伍缓缓前移。
书吏抬眼,瞥了下头顶毡帽的男子,例行公事地询问:“籍贯?年龄?进京所为何事?”
男子将路引双手奉上,神情恭顺,口音浓重得有些含糊:“小人苏北人氏,今年三十有二,进京务工。”
“听你这口音可不像苏北人。"书吏皱眉,狐疑地打量他。“回官爷,小人自小结…结巴。“男子垂下眼帘,声音更低了些。书吏未再多言,只朝旁边士兵使了个眼色。士兵上前,手在男子身上迅速摸索一遍,未觉异样。书吏又审视了男子两眼,见其模样老实木讷,便在那路引上“笃"地摁下红戳,闷声道:“过。”
男子两眸顷刻放光,正要伸手接过路引,一阵清脆急促的马蹄踏石声便蓦然逼近。
萧岐玉不知何时已策马行至近前,目光锐利,直刺向男子头顶那顶格格不入的毡帽,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帽子摘了。”男子的身体瞬间绷紧,张了张嘴,喉头滚动,似想辩解,最终只挤出干涩的一句:“回官爷,小,小人头生癞疮,摘了帽子,恐,恐污了官爷的眼。“我不惧污秽。"萧岐玉语调森冷,“摘。”“这……是。”
男子再度抬手,动作缓慢得如同灌了铅,手终于颤颤巍巍地落在了头顶的帽子上,而在看不见的阴影中,那双原本恭顺的眼眸赫然流露杀意,躬起的脊背如若蛰伏的弯弓,随时可能发出致命的箭矢。就在此刻,一名士兵气喘吁吁地奔至萧岐玉马下,急声道:“回校尉!方才带去搜身的那小子突然发了狂,打伤两个弟兄跑了!”萧岐玉眼神一厉,当即调转马头,前往廨所。他一走,那男子紧绷的肩背微不可查地一松,摘帽的手顺势落下,稳稳接住了盖好红戳的路引,嘴里含混地咕哝着几句蹩脚的吉利话。书吏本就热得心烦意乱,方才萧校尉在侧,勉强打起精神,此刻人一走,那点精气神也泄了,挥挥手便让男子离开,有气无力地喊:“下一个。”朱雀大街,沿街叫卖声此起彼伏,蒸腾的热气裹挟着油香、面香、肉香扑面而来。
“把子肉!肥瘦相间的把子肉!”
“酥饼!好吃的千层酥饼,比肉还香的千层酥饼一”“刚出笼的牛肉大包!皮薄馅香,三个铜子儿一个,管饱管饱咯一一”食客们大快朵颐的咀嚼声,摊贩响亮的吆喝声,交织在喧闹的街市。头顶毡帽的男子穿行其中,目光贪婪地扫过水汽氤氲的蒸笼、行人手中油亮的吃食。
他干裂的嘴唇无意识地舔舐着,喉咙急促地上下滚动,吞咽着并不存在的口水,肚腹里饥鸣如鼓。
当看到那刚掀开笼盖、白胖喧腾的牛肉大包时,他的双脚如同被钉住,直愣愣地杵在摊位前,眼睛死死盯着那冒着热气、肉香四溢的包子,仿佛饿狼盯住了猎物。
摊主堆起笑脸招呼:“来一个吧客官!只要三个铜子儿!”男子只是站着,既不掏钱,也不回应。
摊主看出他的窘迫,脸上的笑容迅速褪去,不耐地挥手驱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