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牝天子(三合一)
听说古往今来,大唐的气候最暖和。冰雪挨不过孟冬,莺飞草长后百紫千红,人们身上是孔孟贤良不曾穿过的轻薄罗裳。惠风和畅日,倭国遣唐使高向玄理①到达长安城,觐见大唐天子。这是礼部的老熟人了,每回来的都是他。
倭国是中原王朝祖传的友好国家,甭管谁做皇帝,他们都来交朋友。高向玄理从遣隋使干到遣唐使,中原话好极了。他熬走了隋炀帝也熬走了咱高祖,与唐俭、江夏王都有些交情。
“美味,美味!"高向玄理激动地奔向自己的接风宴,一句“我开动啦"还没说完,抄起案头的一块巨饼就往嘴里塞。
差点崩掉一颗牙。
“薛郎中,这是什么?”
“江夏王去年去了一趟吐蕃,这是他带回来的逻些城传统手工葡萄囊,说一定要留给高向君尝一尝。"我为他递上一杯水,道:“江夏王一片真心,你意思意思罢。”
唐俭与江夏王都来了,三个老鸿胪把酒言欢,从辽东冲突聊到漠北危机,从高丽内政聊到苏我集团②,今夜长安城中最大的政治家就是他们仨。酒过三巡,高向玄理泪眼朦胧。
“大唐天子这样善待我们,不仅不教我们常来朝贡,对待我们的遣唐生也很照顾。“高向玄理很感慨,道:“天底下再也没有这样道德高尚、胸怀宽广的君王了。”
江夏王一句话半真半假,开玩笑似的对他说:“那为什么你们不愿意做大唐的藩属国?不向我们称臣,偏又要来我们这儿学习,凭什么所有便宜都教你们占了?”
高向玄理泣道:“非得当藩属国才能来上学么?”也不是,也不是。倭国不招惹大唐,大唐也做不出欺负他们的事来,双方就这样友好交流下去也不错呀。
当年鸿胪寺的一把手还是唐俭,唐俭热情招待了他两年,还派人随他一起回到倭国看看。不成想宣告大唐谕旨时,那倭国王怎么也不愿意“面北而跪”,绝不肯向唐使行礼。3
唐俭笑道:“你问问新罗、百济,他们给鸿胪寺写信,比我儿子给我写信的态度都要好。”
圣人从前生过他们的气,眼下已然不大在乎了。辽东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都是大唐的藩属国。高句丽与中原有世仇,虽然称臣,可称得很不甘愿,平日里国书也没有一封。与其有个虎视眈眈的藩属,还不如多一个可靠的朋友啊。江夏王搂着高向玄理的肩膀,在他最脆弱的时刻套他的话:“我听说百济国王联系你们来着④?他又要干嘛?又要打新罗?”“你们是怎样知道的?新罗向你们告状了么?”“用得着新罗告状么?"江夏王笑道,“辽东三国彼此之间争夺土地与人口,此消彼长,已经习以为常了。百济打不过高句丽,只好追着新罗打,不找你们帮忙找谁呀?”
高向玄理讪讪地说:“我们希望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大家认为倭国有力量。”
唐俭道:“那也不能瞎树立啊,这不是拉偏架么?你们自己的内政都一团糟,还想帮其他的国家攻打另一个国家?"眼看高向玄理的脸色苍白起来,显然有些挂不住了,江夏王便道:“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再说。总不能大伙尚且吃不饱饭,反倒替你冲锋陷阵去罢?”
两位老伙计当真是为了高向玄理好的。倭国的生产技术很落后,遣唐生瘦得像难民一样,尖嘴猴腮地来,在大唐吃饱喝足之后再圆咕隆咚地回国,到头来心理落差也很大罢。
高向玄理很悲哀,他自顾自地饮了许多酒,饮得鸿胪寺招待费都超标了。他怀中抱着自己的小包袱,小包袱里头是他写给圣人的表文,希望二位老伙计能够为他出个主意:
“倭国向大唐学习了许多营造的技术,却仍然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我心里实在是很着急的。不瞒你们说。我很有改|革的想法,希望能够仿照大唐中央与地方的官制,在倭国也推广大唐的租庸调,建立我们自己的法律。不知道有没有机会拜师求教呢?"⑤
唐俭刚要说话,江夏王便拦下他,对高向玄理道:“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大唐的制度也未必适合你们,还是不必了罢。”“制度不改,官员疲软,生产技术再好也没有用啊。“唐俭还是忍不住出声,江夏王塞了一口羊肉鼓楼子到他嘴里去,教他说起话来"呜、鸣"的,什么也听不清楚。
高向玄理回到客馆休息后,江夏王有些埋怨地瞪了唐俭一眼。唐俭很识趣,拱手笑道:“你们礼部自己说了算,我多话了,我多话”,一溜烟跑了。
我伺候了一晚上的酒席,一面收拾残局,一面傻傻地问:“教教也没什么的罢?因着大唐帮忙,他们百姓的生活得以改善,也会感激咱们呀。”“教,没不让教,但不能在我的任期内教。唐俭做鸿胪卿的时候,只允许遣唐生学习《史记》与《论语》,连算盘都不告诉人家怎么打,如何到我这里就有教无类了?"江夏王打了个酒嗝,摩挲一把喝红了的脸,哼哼着道:“反正我不教。等你做了礼部尚书,哪管你领着他们改革官制还是租庸,成佛成仙我都不搭理。”
高向玄理这次遣唐,原是为了代他们的新任君主递交国书的。倭国新君是一位女性,去年十月继位,人称宝女王,也是前任倭国王的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