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业革命?> 第138章 新旧之争,理学衰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8章 新旧之争,理学衰落(1 / 2)

关于大明朝这一场学问的战争,一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存在,因为这被认为是大明朝局的转折点,也被后世人认为是大明新思潮诞生的开始。

起初只是一篇文章刊登在了大明日报上,随后整个大明文坛便被彻底点燃,因为这篇文章论述的当下国朝热点,新一届的科举。

明明刚刚掀起过大案,大明的学子已经不敢再言,可日报的这篇文章,却仔细分析了这一次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朝廷是对的,万众读书人错了。

而这一篇文章的论点也很独特,它不是一开局就在宣扬什么正确和错误,而是阐述整个事情的经过。先点明从去年开始,大明的皇帝朱棣就已经下诏改组翰林院要兴新学,此后太子朱高炽领衔,一众大学士参与了教育改革。

途中,朝廷一直在借大明日报的平台宣扬新学,并且一直都在倡导学子学习新学,应对来年科考。整整一年时间,应天府的新学蔚然成风,可这股风却只是在民间吹拂,大明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却未得到渗透。

而这件事的结果,就是国子监足足九千学子,上榜者大都在明经一科,其余各科没有一科上榜. . .…说到这里,文章引出来了一个概念,这就是新旧学问的争斗,国家要变法,需要新学的加入,可把握当前教育的则是旧学。

为了稳固旧学的地位,旧学排斥新学,使得新学难以在大明上层教育圈展开,导致了这一次科举的失利此处文章指出了大明朝这些大学士的不作为,随之,文章又点明了这一次学生闹事的本质,本质不是一场不公,而是实实在在的造反。

因为朝廷早就公布了国策,是这些学子观念陈腐排斥了新学,此处,文章特意点出了这一次科考的题目,实际上难度只在琼州初级阶段。

只要一个学生正常进学,就能考到一个及格分数,面对这种情况,正常的学生应该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在朝廷闹事,指责朝廷偏向琼州。

所以在明知国家政策的情况下,依旧保持旧观念闹事而被处置的这些学生,实质上和造反没区别。随后在文章的末尾,还附上了作者的建议,建议朝廷立即改组国子监,效仿琼州建立科学院,让科学主导日后的教育。

可以说,这一篇文章的出现,就像是狠狠敲了大明朝这些读书人一闷棍,不少寒门学子也开始反思,这件事到底是谁错了?

你说皇帝残暴么?朝廷的圣旨早就下了,这是国策,不尊国策,别说取消科考资格,就算抄九族都没问题。

可你说读书人有错么?他们学了几十年的儒家经义,现在说改就改,科举会试三年一次,谁敢拿时间去尝试?

两方既然都没错,那错在了什么地方?显然就是国子监!因国子监不仅是大明朝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担任大明朝教育的职责。

仅仅一个国子监就容纳了九千学子,朝廷每一年都要供给这一所书院大量的钱粮作为工资。这样一个消耗巨大的学府,却没有正确的引导大明教育风向,使得寒门士子无法获知这次科举新学的地位,导致失利。

如此一想,这次科考的问题,国子监难辞其咎,同样,就任国子监祭酒兼翰林院侍讲的内阁大学士胡俨首当其冲。

想清楚了之后,大明朝的舆论风向顿时就变了,大量学子不在质疑朝廷的对错,而是开始对胡俨进行口诛笔伐。

不仅胡俨,连带礼部尚书吕震、文渊阁大学士胡广,以及此次监考的杨荣等人都在讨伐之列。不过这些学子忘记了一个人,那就是朱高炽,大明朝太子,也是这一年来负责教育变革的主事。就在报纸刊登的第二天,朱高炽就上表朱棣,请求革除自己新政总管之位,同时,大学士胡俨、胡广纷纷上表请辞。

对此,朱棣没有允诺,只是下旨将这一期的大明日报抄送,发往各地学府,要求领会变法的精神。可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在报纸刊登的第二天,一折名为《新旧学问,孰高孰低,岂可一概而论》。这一篇文章来自一个文学院的翰林,实质就是为了反驳大明日报发行的上一篇文章。

但这篇文章却没有叙述这一次的事件,只是在讨论,新学和旧学之间的高下问题,别看翰林院已经改组,可翰林院之所以能作为大明官员的后备库,就是因为里面卧虎藏龙。

既有周忱这种一代名臣,也有王直这等经世之才,而这个翰林也没有一口口的之乎者也,而是以实例论述当今大明盛行的儒学和琼州传入的新学优缺点。

在文章中,作者明确表示,华夏之所以为华夏,不是源于外来的学问,而是源自华夏自生的文化。而当今盛行的理学,便是华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因为理学的存在,大明方才得到万方敬仰。也是因为理学的存在,大明朝的百姓才知礼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升斗小民,之所以能有序的做事,全是因为理学纲常。

与之相比,琼州的学问过于强调技巧,反倒忘了人文教化,从当前变法时局便能看出,琼州之学教人逐利,使得大量百姓见利忘义。

此处,文章指出了自大明变法之后,周边国家对大明态度的变化,又指出了松江府等地商人为祸,百姓逐利而动,不再老实种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