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只觉原本难以售卖的货物此时只要上架就能销售。
那些凭借手工生存的百姓欢天喜地,大量士绅则是看到了其中利益,加紧建设起了各种工坊。一时间,应天府周边显示出了一副欣欣向荣之态,而此时,大明朝一年一度的税收统计工作也已经开始进行。
经过两年的变法,永乐十五年,大明朝的国库粮食收入再次突破了三千五万石,并没有一众阁臣想象的变法之后会减产的现象。
自从年初开始,应天府周边郡县就已经开始使用化肥,这种化肥是建设化工厂的副产物制作而成,价格不高,就连百姓也消费的起。
大量化肥投入和玉米种子的普及,使得应天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光是一个府,收成就达到了千万石之多。
更别说跟临近的松江府、苏州府等地,每一地的粮食收成都首次超过或者接近千万石。
就连杭州府等地的粮食,也破天荒的增产了半数,整个浙江贡献的税收达到五百万石以上。这些丰产的粮食,最直观的就是反应在税收上,让朝廷收取的粮食总量上升了六分之一之多。但丰产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粮价再度降低,年初时一石粮食约莫四百钱,到了年末,直接降到了二百三十钱。
当然,粮食降价是好事,这意味着百姓不必再为吃饭发愁,而大明朝此时也不再需要卖粮度日。因为商业的繁荣,使得大明永乐十五年的商业税收再度增加,从原本的可有可无,到了现在,一年收税便能达到八百万贯。
这八百万贯虽然不多,可比起之前几十上百万贯,已经算是长足的进步了,完全可以称为支柱税种。同样,也由于商业的繁荣,此时大明朝的户部过得极为滋润,就连一天天愁容满面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也挂满了笑容。
而就在这种气氛之下,朱高烜再度启程返回琼州,但在返程之前,朱棣却下达了一纸诏令,内容不多,就两件事。
一则将高丽所献的秀女赐给朱高囔,二则因功加封朱高烜为镇海王,除琼州之外,增加交趾作为其辖区!
这一道圣旨下达之后,满朝文武都是大惊,朱高媾本就已经位极人臣,如今圣旨一下,大明还有那个王爷能与其一较高下?
于是满朝上下议论纷纷,但朱高曦则是浑然不在意,趁着时候还早,顺着东北风,便与大明商贸公司的商船一道南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