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快步上前,高声吩咐。
他穿着一身青色布袍,袖口还沾着些许火药残渣,却难掩眼中的急切。
四名手持工部制式勘验册的工匠立刻冲上前,毛笔在册子上飞速记录:
“炮囗无变形!”
“炮管无裂痕!”
“压力闭锁器完好!”
“火石撞针正常!”
一番检查下来,册子上满是勾划的痕迹。
工匠们对视一眼,压抑许久的激动终于爆发,有人甚至忍不住攥紧了拳头。
这门炮,成了!
“苏大人!成了!大炮真的成了!”
听到这话,苏河悬着的心才彻底落下。
他闭上眼,近三十日的煎熬涌上心头。
从最初的炮管炸膛,到火药剂量失控,数百次失败里,工部的铁匠们反复锻打精钢,火药匠们连夜调配颗粒黑火药,每一步都浸透着心血。
起初他本想研究后膛枪。
可后膛枪的膛线雕刻、闭锁结构太过精密,以大明如今的锻铁工艺,就算造出样品,也根本无法批量锻造。
光是枪管内的螺旋纹路,就需要工匠耗费半月才能刻出一条,远不如滑膛炮实用。
无奈之下,他才转头攻关大炮。
如今颗粒黑火药的配方已稳定,双层炮管的锻打流程也已成熟。
唯一的问题是精钢纯度不足,苏河便让工匠加厚炮管管壁。
最终造出的炮管虽比寻常火炮厚重三成,却能承受更大的火药压力。
更巧的是,他让人在双层炮管夹层里涂抹的桐油树漆,竟还意外起到了缓冲后坐力的作用。至于弹药,他也让工匠将传统圆形铁弹改成流线型铅弹,一枚炮弹仅重六十斤,恰好适配这门中型火炮。
为了让炮弹能飞出一里地并造成杀伤,他们反复调试火药剂量,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苏大人!这大炮将来定是大明的神兵利器!能研制出来,全是您的功劳啊!”
人群中,鬓角斑白的工部火器局大使蒋土,此刻满脸疲惫却双目通红,激动得老泪纵横。
他这辈子造了无数门炮,却从未见过这般威力的火器。
苏河闻言,脸上露出一抹浅笑。
他走到一处高台上,轻轻鼓掌,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