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辉煌的大殿回荡着朱允炆声嘶力竭的怒吼,换来的却是朱元璋的失望,诸藩的冷漠。
遏制武将勋贵没错,巩固中央皇权亦没错。
问题是,方式方法错了。
削藩一事是有成功案例的。
汉朝诸侯国势力日渐壮大,不听汉庭命令,严重威胁中央皇权,是以汉武帝施行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
可谓是兵不血刃,没有对天下造成一点动荡。
而他朱允炆呢?
贬藩王为庶人勉强能够接受,软禁也还好,但你逼杀亲叔叔是几个意思?
至于遏制武将勋贵。
唐末藩镇割据,武人坐大,是以宋朝以文治武,天子垂拱而治。
武将就是当再大的官,也只得跪在文官士大夫脚下。
以致终宋一朝,宋人以当兵为耻,武备废弛,陷于春风秋月,先后向辽、金两国称臣纳贡,为蒙元所灭。
有汉朝正确答案他朱允炆不抄,非要抄宋朝的错误答案,还有脸说自己无错。
朱元璋微微摇头,看向诸子问道:“你们觉得该如何处理这个庶子?”
诸藩相互对视,如何处理?这等不敬、不孝的畜生,那当然最好是直接处死!
不过这种话他们也只敢在心里想想,万不敢从嘴里说出来。
毕竟,朱允炆再大逆不道,但他是朱标的长子。
大哥在父亲心中何等地位,他们清楚的很。
见诸子不言语,朱元璋直接点人。
“老二,你是宗人府宗正,你来说。”
秦王朱樉想了想,试探道:“贬为庶人,圈禁在宗人府,永世不得踏出半步?”
朱元璋没有答应,转而问其他人对此的意见。
“你们觉得如何?”
晋、燕、周、齐、蜀、湘、代、肃、辽、庆、宁、岷、谷、韩、沈、安、郢、伊诸王皆拱手表示赞成。
朱元璋沉默了,之前明明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从重处罚朱允炆。
可看着那张与逝去嫡长子三分相似的脸,他又突然狠不下心来。
“有些...重了。”
“册立典礼上詹徽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岂能因人未做之事而处罚?”
“当然,咱也不是说不罚。”
“只是这力度,要适中才对。”
燕王朱棣欲言又止,很想说老头子你怕不是疯了。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
朱允炆得罪了全部藩王,以及大批开国淮西武将勋贵,能留一条命被圈禁在宗人府就很不错了。
说句不好听的,等到朱元璋驾崩,不管是谁登基,届时等待朱允炆的都将是无尽的折磨。
“不如咱将他的爵位降成辅国将军,外放至苦寒之地?”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霎时间,武英殿陷入寂静。
根据朱元璋制定的规矩,辅国将军可着从二品冠服,岁禄八百石。
在这宗室人口尚算稀少的明初,辅国将军这个爵位放在南京不算什么,可放在地方上,寻常知府都不敢得罪。
闹了半天,朱允炆这个残害血亲的狗东西竟然只是象征性的被降爵,外放至地方继续享福?
诸藩都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可却也表达了所有意见。
否极泰来,可朱允炆没有半点为保住小命而感到欣喜,心中只有无限悲凉。
曾经,他差点成为大明的储君,未来能坐上九五至尊的位置。
现在你跟他说辅国将军?那是什么狗屁东西?
“允炆!允炆吾儿!”
殿外传来妇人哭喊声,朱允炆立时心头一紧,连忙回头看向门口。
只见太子妃吕氏正被两名太监拦在殿外,满脸泪痕,哭的让他揪心。
“你们让开!父皇,请您看在殿下的份上,饶了允炆这一次吧。”
“殿下啊,是妾身对不住你,没能好好教导吾儿,让你在天之灵不能安息。”
听到对方提到了朱标,朱元璋面如寒霜,猛然挥手。
“让她进来!”
两名太监立刻放行,吕氏步履踉跄的快步走到朱允炆的身旁,扑通一声重重跪倒在地上。
“陛下,千错万错都是臣妾的错,是臣妾辜负了您和殿下的期盼,没有教导好允炆。”
“但还请您能饶恕他一次,他还年少,有重新为人的可能。”
吕氏一边说,一边用力在冰冷金砖上叩首。
“娘亲。”
生母的举动让朱允炆的心态瞬间崩溃,起身抱住吕氏。
“娘,您别这样,这不关您的事,您快起来。”
“闭嘴!”
吕氏反手甩了他一耳光,打的朱允炆怀疑人生。
“逆子,还不快点向你皇祖父,还有诸位叔叔认错!!”
“我...”
“你难道是想要我死在你的面前吗?!”
此话一出,朱允炆心头一颤,忙跪倒在地。
“错了,是我错了,皇祖父,是孙儿错了。”
“诸位叔叔,是允炆错了。”
“陛下,叔叔们,还请你们能看在殿下的份上,饶恕了这孩子一次。”
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