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朱元璋懵,老四千古一帝?> 第37章 李景隆“惊人”战绩,破防的朱元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章 李景隆“惊人”战绩,破防的朱元璋!(1 / 2)

李景隆在靖难之役的表现,绝对称得上糟糕透顶。

北平一战,朱棣主力袭击宁王所在大宁“借兵”,仅留万人给朱高炽守城。

当时,李景隆有五十万大军,基本是碾压局。

瞿能将要攻破张掖门时,李景隆忌“不宜冒进”让他撤回,最终失败而归,让朱棣回军站稳脚跟。之后的郑村坝之战,李景隆与朱棣正面交锋。

彼时朱棣收宁王朱权八万精兵,以及三千朵颜三卫精锐骑兵,兵力达到十万左右。

十万对五十万,结果李景隆被打得丢盔弃甲。

后朱允蚊不死心,又令李景隆率六十万大军迎击燕军。

甚至以为上次李景隆失败因权利掣肘,无法大展手脚,又给了他更大权利。

结果白沟河之战,战斗中军旗意外倒下,南军军心大乱,几乎全军覆没。

撤退时李景隆还下令速撤,遗弃辎重装备,直接便宜了燕军。

最后李景隆投降,打开金陵城门,迎朱棣入城。

这操作…

纸上谈兵的赵括,都能甩他八百条街!

越听下去,朱元璋脸色越黑。

尤其是这家伙还是他给朱允效培养的。

“李景隆,绝对是朱棣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

“其他功臣在他面前简直如萤火比皓月,弱爆了!”

许易叹息摇头,李景隆绝对是“虎父犬子”四个字的代言人。

他也是看了明史,才知道李景隆父亲李文忠这人多夸张。

十九岁初掌兵权。

二十三岁领兵一万,大破苗兵十万,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

二十四岁,鄱阳湖之战爆发,领八百死士火袭陈友谅舰队,如战神冲杀。

二十六岁,张士诚二十万大军来攻新城,朱文忠领数十名精锐骑兵冲杀,配合城内军队斩敌万余。三十二岁,北伐北元势如破竹,神兵天降,一日攻破北元都城,俘虏北元太子,“车轮放平”屠戮。三国演义里,赵云厉害吧,长坂坡七进七出。

作为张士诚幕僚的罗贯中没见过赵云,但他见过李文忠。

而且是被追着砍那种,这可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素材。

“………有没有可能,那小子其实是朱棣的内应?”

朱元璋憋了许久,才硬生生从牙缝挤出这话,他语气很怪,似在自言自语。

人再怎么样,也不能无能到那般田地!

李景隆可是李文忠之子,是他的亲外甥孙,体内流着朱家的血。

内应?

许易眉头微蹙,“有没有可能他就是单纯的菜?”

二人目光交接,似要碰撞着哲学思辨的浪花。

许易:?

朱元璋:!!?

许易:???

朱元璋:。。。

若他真是内应,拿大明将士的命去换荣华富贵…

岂不是更玷污文忠的绝艳英才,有辱大明“冠军候”的颜面?

无力一叹,朱元璋站了起来,没和许易争辩。

“标儿,你替咱招待许易,可便利行事。”

“朕乏了,诸事日后再议。”

宛如打了霜的茄子,朱元璋拉着一张脸走了,看起来失魂落魄的,很脆弱。

出门时,甚至差点绊到门槛。

“…呃,他这是咋啦?”

许易无辜挠头,好奇望向马皇后,他头一次见到老朱这样。

“还记得你先前说,重八他没有对不起自家人吗?”

马皇后郁结瞥着许易,面色很黯淡,一副有难言之隐的模样,道。

嗯?

许易有些愣神,自己这话可是赞扬他啊”

一旁的朱标满脸低沉说道:

“父皇他…”

“应该是想堂兄了…”

堂兄?

许易头脑闪过一个名字。

朱文正。

朱元璋哥哥的儿子,朱元璋的亲侄子。

电视剧里拍的蓝玉死守洪都,可真实情况却是…

朱文正以两万人死守洪都八十余天,一战成名。

朱文正,二十五岁成为朱元璋都督府大都督,节制麾下一切军事。

二十七岁,创造洪都防御战的奇迹。

按理说,如此才俊未来更该大放异彩,可朱文正却在二十九岁时逝去。

只因朱文正未获更高封赏,心生不满,又有投敌谋反之嫌,最后被老朱控制,郁郁而终。

朱元璋没给奖励?

倒并非如此。

论功行赏时,朱文正故作客气谦让推辞,朱元璋欢喜以为对方识大体,便随他的意减了部分奖赏。自那以后,朱文正便记恨在心,一改往日作风,放浪形骸,不服管教,作恶多端。

《太祖皇帝钦录·敕谕靖江王文》中曰:“恣意放纵,视人如草木,作孽无休,其不仁者甚。”“夺人之妻,杀人之夫,灭人之子,害人之父,强取人财。”

从意气风发、前程似锦的青年将军,到无恶不作的恶贼,不可谓不令人唏嘘。

马皇后慈爱望向几个儿子,“楝儿,朱棣,莫要怪你们父皇,你们父皇对你们寄予厚望,只是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