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朱元璋懵,老四千古一帝?> 第55章 张居正变法,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章 张居正变法,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1 / 2)

朝阳初升。

湖面波光粼粼,晨曦一泻万里。

三人树下安静钓着鱼。

解决空印的办法?

朱元璋有意似无意的一句话,让现场的气氛微微一变。

许易目不转睛盯着鱼鲧,语气悠悠回道:“太子这样说,那真太看得起我,空印哪怕到了后世,有人图方便也会用。”

“想要彻底根治,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听闻后世都未能解决,朱元璋有了些许优越感。

“后世不行,不代表咱的大明也不行。”

“咱倒要看看,那些官吏真敢不顾头顶那颗脑袋,继续这般狂妄行事?!”

果然~

这处理办法很老朱~

许易直言道:“空印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迟早你都会发现这事。”

“历史记载,这案子你处罚了不少人,有人说只有几百,有人说数万,但过万应该差不多。”《明史·郑士利传》: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并充军远方。

大明光府县涉案的“掌印”官员高达千人,不少下层和亲属也会连坐牵连。

所以许易才保守说,过万这一数字。

嗯?

许易这话出来,朱元璋明显一怔。

显然。

朱元璋没想到这事是历史上必然发生的,他还以为是他偶然发现。

四大案?

蓝玉案与胡惟庸案他已经听过,现在空印案,也就是说还有一个案子?

朱元璋下意识问道:“难不成咱惩戒了这么多官员,还是没能遏制此事发生?”

“后世都不可能完全杜绝,大明又如何能行?”

许易抽了一竿,眼看没鱼上钩,又落了下去。

“里面不仅涉及贪污问题,还涉及方便的问题。”

“哪怕没有贪污,大明收的是实物税,粮食运输途中必然有损耗,账目肯定是对不上的。”“哪怕你惩处官员,且后面颁发严峻的法令一一违者处死。”

“可仍旧无法杜绝空印,后来面对这事,老朱你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元璋的办事要求极其严苛,要求地方报上来的数字与户部存档“分毫不差”。

运输途中,粮食漏出、雨水泡,重量哪能和出发时一样?

大明交通可不像后世,来一趟金陵都得个把月,远的边疆地区甚至一年半载。

一路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金陵,结果又被要求回去重新盖章?

牛马都不带这样被折腾的!

空印案老朱之所以暴怒,估计还是因为被骗。

朝廷上下大臣都瞒着他这个皇帝,让他感觉皇权受到挑战和威胁。

都这样了?

竞然还是不能彻底遏制?

朱元璋眉头蹙得很深,脸色很难看。

事态诚然如许易所言,有官员借此贪污,有官员则纯属省事,没有贪污之举。

他原本想杀鸡儆猴,重整朝纲,以为那样就能终止此事。

朱标知道许易是有办法的,不然不会和他先通气。

眼看朱元璋为难,朱标干咳了一声,挺身而出。

“许兄,你来自后世,想来对此事独有见解,后世也会有评述。”

“何不具体说说,此事到底如何遏制的?”

唰!

朱元璋微微侧目,下意识提高了注意力。

“贪污这方面我就不说了,我就说单纯说官员图省事携带空印文书这事吧。”

说着,许易面色多了几分认真。

“抛开法律、交通等缘由,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在实物税身上。”

“明初百姓穷困,收实物税有好处,可运输实物必然存在被消耗的弊端。”

“关于后世的做法,最出名的莫过于大明第十三帝的万历新政,首辅张居正推行的改革。”提到张居正,许易不禁想到了一副画面。

一谁言天公不好客,满天风雪送一人。

“万历八年十二月,京师大寒,雪积尺许,人马不得行,帝乃令辍朝数日。”

“时居正自蓟镇返,未闻诏令,至太和门待漏如故,帝闻之,亦上殿。”

“是日朝会,惟帝辅二人而已矣。”

风雪独去…

与帝二人为朝·…

一代朝臣的壮美和气骨,实在令人震撼,也令人倍感惋惜。

拿简单的“好人”和“坏人”之别,去评价张居正这样的人,那是愚蠢的行为。

站在国家风雨飘渺之际,张居正能义无反顾站出来,决心挽救国家,造福百姓,已然不易。有能力,有理想,不顾个人命运,靠手段为大明强行续命七十年。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明史张居正传》中记载“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赠。左右用事之人夺通贿赂。”正是知道张居正阴暗面,才更懂这位千古能臣那炙热的理想。

这样的人不似完人,更胜过完人。

侃侃而谈,许易跑题说完了张居正的生平,有所悟叹道:

“大明啊,之所以让人敬佩,不仅仅是君王死社稷,也在于臣子。”

“于谦,粉骨碎身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