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80年代:我有一个卖货平台> 第36章 看望女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看望女儿(1 / 2)

中午,苏大强几人去饭店吃饭,收购持续到下午两点,一共收了八万多斤,将好几百平方的仓库堆了大半。

“好了,你们回去吧!”苏大强跟永年他们说道。

于是,苏大明带着三个侄子回去了。

此时此刻,村里还在修路,已经修了两百多米。按照苏大强制定的标准去修,恐怕没有三四天,是搞不定的。

得亏这段时间队里赚了钱,道路这种基础设施才有底气搞。

虽然他们不是修什么水泥路,又或者柏油马路,但总归还是要一些支出的。比如修路这三五天,你得让大家吃几顿好的吧?

再比如,有些路段容易崩塌,需要用石头砌起来,也要支出吧?

等等!

苏大强将梨、知了猴等收起来发货。

他这才发现,他卖的青梨已经上了平台的水果类热销榜前五。为此,他解锁了平台的一项特权,平台派车上门收件。

苏大强一阵惊喜。

这感情好呀!

他本来还有点担心,收到的货总是凭空消失,总不见拉货的车,时间一长,别人难免会胡猜乱想。

尤其是收的东西多的情况下,比如今天收了八万多斤青梨,一辆货车都没来,然后第二天仓库的青梨就没了,说不过去吧?

一次两次还能解释,总这样就见鬼了。

现在好了,平台帮他解决了这一隐患。

查了下账户,如今他账上资金已经超过十万,达到恐怖的十五万左右。仅今日,便进账了九万多,快突破十万。知了猴和蚂蟥就挣四万上下,青梨五万多。

在这个年代,十几万的身家,确实称得上恐怖。

别说这种小地方了,哪怕是在外面大城市,他也算得上富豪,可以在首都、魔都、羊城那种城市买套房子了。

在他们乐青公社,即便不是首富,应该也能排进前五了吧?

这才多少天?要让人知道,恐怕眼珠子都得瞪出来。

苏大强心情大好。

他按例来到信用社,再次取了两万现金出来。好在信用社也有准备,否则这么大额的现金支取,还真有点头疼。

老规矩,苏大强再次出现在供销社。

是时候给自己买只表了。

对此,售货员好像早有预料,给苏大强推荐了一款上*海牌手表。这是七十、八十年代最火的国民品牌手表。

七十年代初,中国钟表行业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那时候,为了规范手表生产,国家在钟表工作生产会议上提出了统一规划,并确立了国产表的统一标准。

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手表业以其卓越地位引领了中国手表业的发展。其中,上*海手表厂更是脱颖而出,成功制造了中国第一块全国产的手表——上*海牌手表。

它广受市场欢迎,甚至一度有“无上海牌手表,姑娘不嫁”的俗语流传。

在上*海牌手表之前,最热门的手表是梅花表。

大家可能会下意识认为,梅花表是国产品牌,其实不然,它源自瑞士,且是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瑞士手表之一。

当时,由于中国进口手表种类相对较少,梅花表的价格并不低廉。以60年代末为例,一枚功能简单的梅花表售价近300元。

售货员告诉苏大强,这块表120元。

还行,不算很贵,至少苏大强这么认为。他依旧痛快掏钱、掏票,将手表买下,并戴手上,表带稍微长了一点点,可以叫人调。

除了手表,他又买了一些吃的,麦乳精两大罐,几个罐头,一包糖,以及一些盒装糕点。

这次不是拿回家,他打算到两个女儿家走走。发家了,不能把她们给忘了吧?记忆中,大妹和二妹也是孝顺之人。

大妹苏莹莹嫁到二队去,算是嫁去一个好地方了,因为二队的土地多,平坦且肥沃,只要不是大旱之年,一般不会饿肚子。

“莹莹,你快回去,你爸骑自行车来看你,都到家门口了。”有人通知还在劳作的苏莹莹。

苏莹莹一听,马上跟组长打了声招呼,就快步回家。

接待苏大强的,是亲家母,她看到苏大强骑自行车过来,还带了麦乳精、罐头和糕点等高档货,非常意外。

印象中,儿媳的娘家过得并不好。以前上门,都是带几个鸡蛋,几斤米什么的。

另外,她还注意到苏大强手上的手表。

难道,这位亲家公发达了?

毕竟自行车可以是借的,手表一般很少人借吧?而且还是新的。谁会把新表随便借给别人戴?

“亲家,来就来呗!怎么还这么破费?喝碗红糖水。”

红糖水可是好东西,一般不会拿出来招待人。

屋里,一共七个孩子,其中三个小家伙高兴地围着他转,喊外公,很亲昵;另外四个则有点怕生,躲在他们奶奶后面,偷偷看苏大强和麦乳精等。

苏大强乐呵呵地笑道:“破费什么?不值几个钱。”

接着,他打开一盒糕点,给几个小家伙每人分一块。都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拿到了吃的,都会说谢谢外公。

另外四个孩子,虽然不是苏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