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5章 论“西部大开发持久战”(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论“西部大开发持久战”(1)(1 / 2)

袁岳虎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必将对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究竟将会怎么样?中西部地区能否真正发展起来?如何才能发展?这些问题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有的人面对中西部地区所面临的困境而消极悲观;有的人则认为中西部也会像东部一样,会在20年或30年大变样而盲目乐观。我认为,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奏效和完成的。它既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保守迟缓,也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既要集中力量打几个歼灭战,又要准备打长期的持久战,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最终达到我们的奋斗目标。本文从西部大开发的制约因素及优势来探讨打持久战的必要性和思路。

一、西部大开发的制约因素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制约本地区发展的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才不至于盲目乐观、急躁冒进,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而构建出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蓝图。制约西部大开发的因素主要有:

(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从我国的地理特征来看,是西高东低。东部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属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西部地区则多是高山、深谷、高原、冰川、丘陵和沙漠,非耕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96%,其中西南地区的主体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所占据,山地多,坡度大,土层薄。土地的适应性单一,土地利用难度大;西北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和半荒漠广布其中,干旱少雨,水源贫乏,森林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土资源匹配欠佳。尤其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人们被迫向原已脆弱的环境榨取微薄的生产资料,过度垦殖和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土地生产力低下、生态环境脆弱,所以,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时间长。

(二)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欠佳。由于西部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使这里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和薄弱,改变难度大。建国以来,尽管国家花巨额资金在西部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但西部的交通、运输线路密度仍然远远落后于东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西藏自治区至今还没有通铁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的成本升高、投资环境不佳,从而限制各种市场要素的流入。由于深居内陆腹地,没有直接的海洋运输条件,势必影响到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此外,尽管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开采难度大,再加上国家价格政策方面的影响,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区域经济优势。相反正如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所讲的,丰富的资源有六大劣势:1.西部在与东部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利的贸易交换地位,西部利益大量在经济交换中流失;2.容易形成单一的资源性生产结构;3.导致企业不思技术进步,不求降低消耗,不计成本高低;4.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5.所有制结构单一,地方经济没有竞争力和活力,没有就业空间;6.容易导致思维和观念的僵化。

(三)教育体制与模式僵化,人口素质低下及人才短缺。据有关资料显示,西部大中专毕业人数占全国比重最小,分别是17.8%和21.2%,其中西北地区占7.7%和8.4%。在业人口的文盲和半文盲率东部和中部均在22%以下(除安徽省外),而西部各省区除四川和新疆外,都在22%以上,其中五个省高达30%以上,整个西部的文盲率为28.7%,比东部高12.7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西部高达13.6%,比东部高6.3个百分点,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的状况。

西部人口整体素质低下、人才稀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和模式僵化、落后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在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内容与实际相脱离;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层次不尽合理,致使西部的教育除只有与全国教育危机相同的矛盾外,还有其特殊的问题。即高级人才占人口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大城市、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技单位人才集中,而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奇缺;地县和基层人才少,基础教育落后,整体文化素质低,人才流失与本地就业困难的矛盾突出。人口素质低下导致了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不能打破自我封闭和自我循环的旧天地,在市场竞争面前畏首畏尾、蹒跚不前。其突出表现为:①“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自然经济意识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②计划经济体制下重计划,轻市场,重速度、产值,轻效益和质量的思想;③等、靠、要的消极思想;④惟领导、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