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15章 定西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定西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2)(1 / 2)

(五)资金制约。制约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因素是资金的制约,个体私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严重不足,流动资金短缺,个体私营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个体私营经济筹融资渠道少而不畅,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中,贷给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较低,同个体私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很不相称。国家缺少专门向个体私营等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私营企业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则更加困难,目前全省没有一家私营企业上市融资。在个体私营企业信用担保上,我区还没有一家担保公司,使个体私营企业在信用担保上缺乏必要的支持。如定西天丹活性炭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活性炭质量好,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原材料本地供应充足,年产量可达到800吨,产值过千万元,但由于受流动资金的限制,生产不能达产达标,正常情况下缺乏流动资金100万元以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管理层次的制约。管理落后是制约我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个体私营者的自身素质比较低。从整体上看,大多数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质、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我区有些比较知名的私营企业主是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有些甚至是粗识字,这种状况显然与个体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对经营者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个体私营企业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建立企业激励创新机制,其自身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这一方面是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必须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形成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三是个体私营企业家族经营制管理是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羁绊。家族化管理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始终要受到局限。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家族经营制之下的企业决策实际上是家长个人决策;家族经营制企业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挑选接班人;家族经营制企业产权通常是封闭的;家族经营制企业经常录用家族成员或亲戚担任高、中层管理职务;家族经营制企业目标往往是模糊的、短视的。四是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个体私营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忽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没有形成一种对内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外有强大的吸引力的特殊力量,企业不能永久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七)社会服务的制约。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具有协调服务的职能,应该做到法律上保护,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技术上帮助,管理上指导,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搞好协调与服务。但目前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职能弱化,办事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对个体私营企业在项目申报、产品鉴定、出国审批、职称评定、信息咨询等方面服务不够,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在法律、会计、金融、外贸、信息、培训、评估、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不足。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延伸到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工会、工商联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等。

三、发展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对策

为了加快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步伐,促使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完成二次创业目标,立足当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确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重点。要按照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原则。要充分结合定西实际,做好六个结合:即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重点在洋芋、中药材、畜牧、果菜四大支柱产业上做文章;要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结合,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收购等形式,积极参与公有制企业的资产重组;要与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走科技型、外向型、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弱化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具体对策是: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上,把解放思想和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力和具体县情结合起来,坚持把“三个有利于”落到实处。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实践不争论,敢于突破不守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明确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是实现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是调整我区经济结构的需要,是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需要。

(二)加大政策实施力度,保证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和省地都做出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县上也提出了贯彻实施意见,这些都涉及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政策和规定,要加大政策的实施力度,完善配套措施,按照各自的职责,在市场准入、产业政策、投资方向、法律咨询、社会保险、安全生产、质量保证、环境保护、劳动人事等方面依法管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