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理性的光芒> 第20章 关于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章 关于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2)(1 / 2)

(2)野生动物的数量适度。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有的时期动物数量很多,而另一时期的数量则很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其种源和数量有时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例如,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箭竹开花枯死,甘肃省的大熊猫失去了大量的食物,其数量迅速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省上采取措施,使开花的箭竹逐步得以恢复,大熊猫的食物源得到了解决,从而使甘肃省的大熊猫数量稳定在100只左右。与大熊猫的情形相反,在祁连山个别地区的岩羊却繁殖太快,发生了和家羊争草场的现象,为此,捕捉一部分岩羊送到动物园去展出,这样就使岩羊保持了较为合理的数量规模。我省陇东一带野兔较多,常危害幼树,当地农民每年都进行适当猎取,既减缓了野兔的增长量,又保护了幼树。

(3)为社会经济发展出效益。野生动物是一种再生资源。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只是要把它们很好地保护、保存下来,同时,也要使它们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为经济发展服务。也就是说,管理工作所追求的动物种群数量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实践证明,这是可以办到的。近些年来,甘肃省的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就是本着发展甘肃地方经济而开展工作的。例如,我们将大熊猫和金丝猴送到国外去展出,短短几个月就可获取几十万美元的收入,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聚集了资金,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我们也组织国外的专业猎人猎取即将淘汰的老年雄性盘羊,一只盘羊可获得高达1.5—1.8万美元的收入,是外贸出口一只盘羊肉的250倍。

由于野生动物大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国际间的科学考察、协作、狩猎等,有力地支持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交流。我省的肃北、阿克塞两个偏远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是通过野生动物方面的合作项目,曾吸引了近20个来自发达国家的有关机构和人员到那里进行野生动物考察、动物标本采集等工作。

(4)要能提供优美的娱乐环境。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其它动物,人类就会失去物种多样性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生存也将难以维持。人类不能只知道自己,还要知道千千万万的其它有生命的物种。正是这样,许多野生动物走进了城市的动物园,男女老少都去参观,通过与动物有声无言的对话,来领悟大自然生灵的习性和灵气,从而得到启迪。人类的许多设想和发明都是来自动物对人的启发,飞机、潜艇等的发明就是这样。

(5)要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我们讲开发利用,讲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掠夺性的开发,也不能仅仅考虑到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回顾地球约30亿年前有了生命之后,曾经产生过25亿种动物,而到20世纪末已灭绝了其中的99.9%,其中灭绝物种的一半则是在20世纪完成其生命里程的。现在地球上每天都有一个物种在灭绝,有的科学家甚至预测,到21世纪初,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将会由每天一个上升到每小时一个。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世界各大报刊上几乎都有动物面临绝种危险的报道。这么多动物物种以如此惊人的速度灭绝,有气候变化、环境变迁等各种自然原因,但人类的干扰、破坏和猎杀等,在近二、三百年来则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如不研究解决野生动物永续利用的问题,野生动物管理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三、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整个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个别地方的干部和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因此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现减少趋势。由于森林减少、荒漠化严重,人口增加和开发,加上违法猎杀,使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不断减少,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如我省的麝类,70年代初数量在10万只以上,现仅存数千只。如祁连山区的马鹿,70年代还可经常看到几百只大群,现在在野外已经很难见到这样的大群,而只能偶尔见到几十只的小群,这种趋势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活动还存在。由于野生动物自身存在的价值,受高额利润的影响,一些犯罪分子铤而走险,猎杀或走私野生动物,在甘肃省,几乎每年都有几起这样的案件发生。

(四)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受地方经济的影响,我省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和动物管理机构没有得到有效的基建投资,巡护、监测、通讯、交通、科研设备短缺,制约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一)依靠各级政府,动员全社会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